美国留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危机,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问答09

美国留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危机,主要是什么原因呢?,第1张

美国留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危机,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导读: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只有一名学生死亡将是一场悲剧,但马萨诸塞州这所以 STEM 为导向的学校已经到了危机时刻——这反映了外科医生最近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众所周知,WPI 是最新一所面临寻找更好 *** 来照顾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的机构,但它远非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只有一名学生死亡将是一场悲剧,但马萨诸塞州这所以 STEM 为导向的学校已经到了危机时刻——这反映了外科医生最近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众所周知,WPI 是最新一所面临寻找更好 *** 来照顾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的机构,但它远非唯一一个面临这个问题的机构,而且——事实上——在这方面,它更像是规则而不是例外。由于其中三名 WPI 学生死于自杀,校园领导正确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并于 2021 年 9 月委托了一个由 35 名大学员工组成的工作组来研究这个问题,并就改善他们对学生的支持结构提出建议。

该报告于 1 月发布,概述了提高学生幸福感的许多重要步骤,但它仅略略提到了导致学生压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且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犯了一个不幸的是,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该报告的作者包括他们作为调查的一部分发布的学生调查的数据。该调查获得了 704 名学生的反馈,显示高达 82% 的本科生受访者认为 WPI 的“学业压力太大”。

当然,学术压力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来源。STEM 课程中的高风险测试文化就是这样的来源之一,把关心态和繁重的工作量也是如此。然而,更大的罪魁祸首可能是我们教育基础设施中根深蒂固的一个:成绩。尽管该报告建议 WPI 制定更好的措施来识别陷入困境的学生,制定更有效的计划来帮助学生恢复活力,并制定更多计划来让教师对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更多反思,但它几乎没有提及成绩和传统评分模型给学生带来的巨大焦虑。为什么不任何主要将自己标榜为“严谨、”这是报告中用来描述 WPI 的之一个词,在维护负责工程严密饰面的分级系统方面具有既得利益。此外,对许多学者来说,质疑成绩是一座太过分的桥梁,因为这些评估 *** 已经融入了高等教育的结构。

同时,我们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成绩使学生在身体、情感和心理上都出现不适。更具体地说,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对成绩的压力以及他们从父母和老师那里感受到的压力与这些年龄段广泛报道的心理健康危机直接相关。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念头的发生率急剧上升,与成绩相关的学业压力是这种升级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有来自主要研究的证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如果没有某种认真、持续的干预,就不可能好转。我们在这方面的一部分努力必须致力于检查成绩造成的伤害。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2019 年的一份报告,接受调查的 13 至 17 岁青少年中有 70% 认为焦虑和抑郁是他们同龄人的主要问题,而这一群体中的许多人现在是我们的学生大学教室——认为取得好成绩的压力是导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88% 的人表示他们对成绩感到“很大”或“一些”压力)。经历过抑郁症的青少年人数(在 2017 年调查中占 12 至 17 岁青少年的 13% )和企图自杀(根据 CDC的数据,在 2019 年 9 至 12 年级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占 89% )是更麻烦。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率统计大学生之间讲了一个非常相似的故事。学业压力与这些健康危机直接相关,而成绩是这种压力的主要来源。

痛哭到凌晨的留学生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你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01没有归属感

远离朋友跟家人在海外漂泊,最缺失的就是归属感。语言不通的话又难以融入到新的环境,身边也没什么朋友,每天都是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生病或者身体不舒服也都是自己扛,过年过节也丝毫感受不到一丁点节日的气息。有再多难过心酸的事情都选择而一个人消化,和爸妈通 *** 聊视频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

02学习压力大

提到留学,很多人都觉得国外学习轻松,混个文凭毕业很容易。但是出国后就会发现,国外的大学只不过是把高考分成几年考了而已。国外的大学普遍都是“宽进严出”,不努力学习的话,挂科毕不了业的比比皆是。而且在这边学习更加讲究自律性,很多都需要靠自己去自学。

03来自家庭的压力

很多留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在国外多少需要省吃俭用,平时还要勤工俭学。许多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发展。父母已经给自己投资太多,自己必须变得更优秀,不想要对不起父母,无形中就产生了自我压力,大家都想要快速成长,想要得到更好的成绩,想要经济独立。

04迷茫

对未来的不确定大概是让很多留学生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周围人对自己的期待,急需回报的付出都让大家变得非常害怕不确定,没有安全感。这些也是为什么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患抑郁症,甚至有很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原因。

如何缓解压力?

01直接宣泄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哭泣是发泄负面情绪的更好方式。人因情绪激动流出的眼泪含有高浓度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眼泪可以将这些致郁的化学物质排出体外,减轻心理压力。心情不好就大哭一场吧,哭过以后会轻松许多!除了哭之外,吃美食也可以宣泄,购物也有同样的效果哦。

02倾诉

如果哭不出来,也不想花钱,那就试试倾诉。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跟周围的朋友“吐槽”,也可以打 *** 给父母多沟通一下;当然你也可以上网跟陌生人或者留学生群体一起吐槽发泄负面情绪。如果感觉自己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千万别害怕或者逃避,可以试着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他们聊聊,告诉他们你的困难。或者去约心理医生,他们都会给你一些专业的帮助。

如何缓解压力?

03培养兴趣爱好

可以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多结交一些新朋友,可以帮助你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也可以让低落的情绪得到缓解,如果有时间可以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学习画画,烘焙,或者学习一种乐器,在练习的同时可以转移负面的情绪,而且通过兴趣爱好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04自我鼓励

不要过于苛刻自己,放宽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不要拿自己和别人去比较,即使做错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也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放弃爱自己,要知道你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值得你去爱!

 澳洲留学,是什么造成了归属感的缺失呢

 相对于中国人来说,澳洲人是比较独立的,18岁之后搬离父母住所的孩子占了很大一部分且很少会见到子女婚后与父母同住的例子。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让在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到澳洲生活中。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比如说家庭、工作、团体等等,从而减轻其对于新社会的不适应性及孤独感。通常在一个群体内,人们都会与成员间有一些情感上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恰恰是人们自身安全感的来源。

 留学生及海外华人之所以在澳洲找不到归属感的原因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无法与澳洲本地的社会群体拥有真正的情感上的交流。或许这是语言障碍所导致的,或许是思维方式,或许是性格关系。很多的中国留学生在浅尝了澳洲社会对其某些行为的不理解之后,便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觉得不能让澳人真正理解自己、信任自己。总之,那些喜欢把自己关在一个盒子里面的留学生或澳洲华人并不愿意打开心扉的去拥抱澳洲的自由社会。

 如何找到或者建立属于自己的澳洲归属感呢

  不断学习

 海外华人漂洋过海的来到澳洲,其目的是明确的,开阔眼界及更好的生活。而学习正是想要过上好日子的关键所在。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们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学习澳洲语言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对于生活热情的培养,它让每一天的澳洲生活都有了一个“盼头”。归属感即会随之产生。

  打工

 打工是接触澳洲社会最为直接的方式。通过打工的生活,学生们可以看到一个与校园内截然不同的社会层面。打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并且可以使得学生很好的积累社会经验。打工所挣得的这些“辛苦钱”会真正让海外华人及留学生们更为珍惜来到海外打工求学的经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个人对于澳洲社会的认同。

  澳洲旅行

 很多留学生来到澳洲读书三年,活动范围却只是在学校和家的附近。这样封闭式的两点一线生活很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建议留学生及海外华人群体可以趁假期多多四处走动,晒晒澳洲的太阳,浏览一下文明世界的澳洲自然美景及海滩文化。而人们通常会很容易与自己时常接触且喜爱的舒适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亲近之感。

  交朋友、提升自身交际能力

 想要与澳洲人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交际能力是起到首要作用的。广交天下友,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参加各类澳洲社会活动、校园社团等等能够很好的为海外华人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不要害怕因为自己的口音或者肤色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澳洲其实并不存在多么严重的种族歧视。

  关注澳洲本地动态

 可以通过报刊、电视新闻来多了解澳洲动态,即能提升语言能力,又能洞悉当地社会话题,对社交有相当大的帮助。

这个问题替我一个三月初,带着女儿到荷兰的朋友回答一下吧。三月份我们国内疫情逐渐减少,变成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而在国外疫情开始爆发。

她老公是荷兰人,去年12月回荷兰开始创业,急需她过去帮忙,因为疫情拖到了三月。所以归属感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在欧洲最严重的时候过去。

她说以前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除了不能随时叫外卖,支付还是靠现金等等。从面对疫情戴口罩这件事,让她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一面,非常没安全感。

戴口罩

眼看国内疫情大好了,没白在家闷2个月,却要出发到荷兰,欧洲正严重的时候,一个个还不戴口罩 ,没有防疫心。人都觉得自身免疫系统能够扛过去的盲目自信。

朋友是做餐饮的,出门发传单还被路边的小朋友取笑,他老公说客户看到他戴口罩会不愿意买他们的外卖的,戴口罩的压力太大了。

先是怕被取笑…现在是怕被指责!他们的观念是 健康 的人不应该戴口罩,应该捐给医护人员。

目前荷兰也停掉了众多 旅游 景点,关闭了众多博物馆、音乐厅、咖啡馆和 娱乐 场所。以往人来人往的大街,动不动就 *** 的荷兰人,也被迫压抑在家里,安静等待疫情过去了。朋友说,今年只求 健康 度过了。

看来住在自己的国家跟外国差别真的很大,起码我们现在可以开始逐渐复工,开车出门, 健康 有保障。

您好,我儿子长期生活在海外。我经常和他沟通。因为他是学习英语专业的。所以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非洲。在非洲担任翻译工作。在非洲他工作了一年半。他从非洲回来之后就去伊朗待了三年也是担任翻译工作。在伊朗的三年了,他的生活还算可以。也学会了当地的语言,而且熟悉了当地的文化。后来他觉得自己文化各方面水平有些不足。所以又自费去了韩国。在韩国留学生活了一年半。这些经历都让他得到了全面的锻炼。让他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之一,生活节奏。

我通过观察和沟通发现,在国外生活呢,时间长的话,其实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国内的生活。我记得他之一次放假从非洲回来。跟我们沟通的时候,节奏跟我们对不上。很多时候只能我们说他听,常常都是他反应不过来我们说什么。因为国内的发展的节奏太快了。很多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赶不上中国发展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很多生活在海外的人,特别是第三欠发达的国家的人,他们在海外的时候的生活节奏远远赶不上国内的生活。所以回到国内的时候很难适应,甚至如果在国外待太久的话就无法回国了。

第二,饮食习惯。

因为他在家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家吃饭。出国之后可能不太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他在非洲时候吃的大部分都是一种叫撒撒面儿的东西。是用手抓着吃的。他回国休假的那段时间,我发现他明显瘦了很多。但是呢,他在国外的时候也学会了自己做饭。有时候我们就在网上教他怎么包饺子,怎么做中国的饮食。时不时的改善一下生活。否则的话,吃的不好的话就特别容易想家。

第三,归属感。

以我儿子在韩国生活为例。他说在韩国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是同在韩国的华人一起。很少接触当地人。大部分人在海外的华人都是这样的。可能也是迫于生计或者有一些别的什么原因在海外生活。即使生活很多年也不会有太强的归属感。我儿子说在韩国的朝鲜族。虽然和韩国都是一个民族,但是都没有太强的归属感,大部分时间都是朝鲜族聚集在一起。因为国与国的文化呀,背景啊, 历史 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中国人在国外还是特别爱国的。出了国以后这爱国感特别强。一旦国外有一些对于中国的一些不当的言论,中国人民特别是在海外的华人反应都特别强。这个海外赤子心在国外的感受特别强。

希望很多就是准备出国无论是 旅游 还是生活。都能一切顺利平安。谢谢!

没有家的感觉,能有归属感吗?漂泊,无家可归,漂泊在外,不符合现代人的本性。

你好,我是来自加拿大的移民,很高兴能从我的角度用视频回答你的问题,谢谢。希望你能喜欢。

长期在海外,就像大树没有根,就像漂泊在水面的浮萍,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会和国内脱节。在海外很难,回国发展又要从零开始重新创业。融不入的海外,回不去的中国。纠结呀,即便重头开始,还是希望回到中国,再也不要过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

你好,我虽然没有居住过海外,但是我个人认为有没有归属感其实是有很多因素的,如果你在海外有事业有家人,一家人都过得很幸福,我想这样你会有归属感的,但是也会在某些时刻会想念祖国,想念故乡,就犹如“徐志摩”的《乡愁》。

这跟远离家乡工作的同胞兄弟们是一样的心理,事业有成,家庭和睦那么那里他就有归属感,那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兄弟,不管你是在海外还是在哪里心态也很重要,好好的让自己过得幸福,归属感也会随着你的成就而增加的。有句俗话说过:既来则安之。保重

长期住在新西兰,我来回答个人的想法

归属感根据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也不一样

1、我在新西兰有归属感部分: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事业在这,通过努力买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家 因为是当地居民,享受一切医疗福利待遇因为原生家庭也没有很温暖,不用在国内做扶弟魔,生活很幸福

2、没有归属感的时候:在这边也没有几个朋友,大家都是萍水相逢,情分交情也没有多深,30多岁了也没有容易交到好朋友

3、特别是跟其族裔他人关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争吵时,感觉很无力,一对多真的很难 现在新冠病毒爆发期,我们在海外戴口罩引来他们的谩骂,因为他们是有病才戴口罩,我们是为了保护自己才戴口罩文化冲突也好 ,他们歧视也罢,这种时候真的很想回国

4、我觉着最有感触的应该是 有孩子的一代移民的父母吧,很多华人孩子都不会说中文,但是他们的父母英文也没有灵光 而且孩子在学校全部西化,家庭内部就是一场中西文化大战

所以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会有一种第二故乡的感觉,因为对当地的 社会 、文化、语言、环境等等已经太过熟悉,并没有一种在国外的感觉了。但没有100%的归属感,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管怎么样你在当地人眼里总是外国人。

我是属于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了,中学开始住校,大学和研究生都在外省,坐火车都要20几个小时的距离。毕业后一个人独闯深圳,后来还去了广州,工作了六年。然后结婚,移居土耳其,目前在这里生活了两年。

两年时间不算长,当你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宗教,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口味的食物……暂时还不太可能有很强的归属感。你只能慢慢去习惯这里的生活,接受很多跟以前截然不同的事情。

记得这次疫情大家宅家期间,朋友圈流传一个段子:”最近是不是宅家里…… 跟小伙伴们交流只能靠手机 想约小伙伴出去吃饭玩耍约不到也没地儿去 超市采购成了为数不多的放风机会 在大街上见不到几个人 没有公共交通工具 点不到外卖 快递变成慢递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送到 恭喜你,你终于体会到大部分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了!”这真不是笑话,确实是我平时日常生活的写照。

经过两年的时间,我已基本适应这里的生活了,但还有两个问题目前还有点棘手。

一是早餐问题。土耳其人习惯在家吃早餐,且几乎都是生冷食物。看着满满当当一大桌子,其实大致就分为几类:各种果酱,各种奶酪,各种橄榄,外加黄油,面包,鸡蛋,再切个小黄瓜和西红柿等。如果真说有什么热的食物,那大概就是红茶了。那个时候,你会非常想念国内的丰盛早餐:炒粉,肠粉,濑粉,皮蛋粥,茶叶蛋,豆浆油条,糯米鸡,流沙包,竹升面……全都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哎呀不能想,口水流下来了。

另一个就是串门。土耳其人喜欢串门,相互闲话家常,主人会准备红茶和甜品,有时也会招呼客人享用正餐,串一次门至少半天时间,匆匆离开就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这是他们热情好客,人情亲近的表现。但是这跟我们中国人,尤其中国大城市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我们人与人关系非常简单,相互很少上门,对我们来说,家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地方,不会轻易打扰。朋友、同事、亲戚相聚有默认的社交场所,比如咖啡厅,餐厅,酒吧,公园,商场,KTV等。所以面对土耳其人热情的串门习惯,我还不太适应,更何况,他们的语言我也听不太懂,坐在那难免有点尴尬。疫情爆发后,土耳其 *** 呼吁大家老实待在家里,这段时间我倒也清净不少。

世上没有完美之地,我们只能适应环境。无论在哪里,都应该积极乐观,活得认真,活得明媚。无论你去向何方,不管天气如何,请永远带上自己的阳光。

附上土式早餐图

牵动人心的章莹颖失踪案终于在近日告破。6月30日晚间,美国联邦调查局宣布已逮捕嫌犯。但不幸的是,联邦调查局同时表示,章莹颖很可能已经死亡。

27岁的年轻生命横遭大祸。我们悲伤,我们愤怒,我们希望凶手能尽快得到法律的制裁,也希望最后的希望能够成真。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不为那些和章莹颖一样留学海外的学子们感到担忧。

根据2016年度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几乎每一所国际名校,都有中国学生的足迹。留学生们奋发图强,家长和老师们也对他们寄予厚望;但倘若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学习再多知识也没有意义。

章莹颖之前,中国学生在海外遭遇不测的事件屡有先例。2014年7月,24岁的赴美留学生纪欣然在回宿舍的路上遭遇抢劫,头部受重伤,回到公寓后身亡;2016年5月,在德国的中国女留学生李洋洁,外出跑步时遭到一对德国情侣性侵后暴力致死……

身在异国他乡的你,要如何保护自己?

中国学生在海外缺乏保护意识,这早已不是新的问题。如黑色幽默一般,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恰恰是两种相反的思路:要么习惯了国内舒适的环境,到了国外也不以为意;要么觉得国外的安全状况肯定比国内好,所以不加戒备。

出国留学,大多是孤身前往。想想留学地离家的距离,其实一切并没有想象的安全。在国内对城市、交通、规则的熟悉程度,对文化、民风的融入程度,能利用的人脉、信息资源,在国外都要从零开始。所以,要想度过平安充实的留学时光,首先要把心态放准——保护自己,安全之一。

同学们不妨想想自己在校园里对待外国学生的态度,是不是很热情、友善?推己及人,或许你的新同学也很欢迎作为“外国人”的你,想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大胆地打开心扉,建立新的社交圈,不但有助于提升安全系数,也能让你更快地融入新环境。

在国内,很多同学习惯了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或是有随意乱坐、乱丢垃圾的毛病。这些礼貌问题,国人不甚重视,但在很多国家却很遭人反感。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种族歧视问题在各国普遍存在。虽然中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变国际形象,但排斥甚至厌恶华人的群体仍大有人在。更有一些犯罪分子,意识到对方是外国人,又与本地习惯格格不入,才会针对性地从事犯罪活动。所以,在国外一定要处处留心,对自己的行为多加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