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想起了一个个留在远方的味道

问答04

留学日记:想起了一个个留在远方的味道,第1张

留学日记:想起了一个个留在远方的味道
导读: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留学申请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我在这里为您提供从留学目的地选择到申请材料准备的全方位支持。您的留学梦想,我们一同实现,敬请访问!https://liuxue87dhcom/ 今天起了个大早,外面

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留学申请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我在这里为您提供从留学目的地选择到申请材料准备的全方位支持。您的留学梦想,我们一同实现,敬请访问!https://liuxue87dhcom/

今天起了个大早,外面刮起了很大的风,雨也很大,但是依旧不太冷。想起圣诞节前被冻得发烧感冒的天气,还有买下的那床温暖的羽绒服,基本上就没有用过。

也不知什么原因,今天突然觉得心情很好。早上去了家里旁边的中国超市,买了一大袋橘子,一瓶老干妈,一把 *** ,一包旺仔小馒头,还有一小叠香干。回到家里做了一道香气四溢的芹菜香干炒肉,边做边听到厨房外传来的电视声,仿乎一下子有了回到家里的感觉,一阵开心涌上心头。然后慢慢地掰了一瓣橘子,还挺甜,但还是没有我家雪峰蜜桔那么甜。现在这里满大街的水果摊都摆出了亮晶晶的橘子阵,每次经过心里就会小小地触动一下,然后跟身边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的家乡是中国最有名的桔橘故乡,我们的雪峰蜜桔甜得像蜂蜜一样……然后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出了每年过年时候的场景:客厅的茶几上摆着一大盘蜜橘,亮亮的,红红的,一个个饱满得十分可爱,两端往里稍稍下陷。我们这些在橘子堆里长大的人都知道,这种稍稍往下陷的,捏起来又有点松软感的橘子大多是结在靠阳光的橘子树上,糖粉最为充足,也最甜,吃起来简直就像带汁的甜点,一个接一个往嘴里塞,打也打不住,一大篮子橘子一小会儿就只剩下旁边的一堆橙皮。

但是重要的并不是橘子,而是橘子这个味道这个形象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画面和气氛。老妈子在学校上班那是青春焕发,在家就懒散得出奇,穿着一件宽松的大棉袄,斜斜地坐在沙发里,脚下踩着个烤火炉,膝盖上还披着一床厚厚的毛毯,在橘**的灯光下,一边看着笔记本里的韩剧,一边看着前面电视里的新闻联播,还要一边批改作业,把“一心多用”放在老妈子这里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厨房那边则传来一阵阵欢快的辣椒气味,走过去会看到系着围裙的老爸子正在飞快地翻炒着辣椒炒肉。有时到姑姑家,茶几上也是一盆大大的橘子,我和盈姐姐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嘻笑打闹,随手也不忘掰开一瓣蜜橘,那种甜甜的记忆,是我印象里整个“大年”的亮点,半个“家”的味道。

现在发现有句话真的讲得太对了,中国人更爱国的地方是胃。但是在我的理解里,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只有胃在思念着祖国,而是因为尝到某种熟悉的味道带来的一系列欢喜的回忆。我还记得小时候做了阑尾炎手术后,医生叮嘱一个星期不能进食。躺在床上的我无比渴望地对姑姑说,出院之后我要吃一大碗大排牛肉粉,加四个荷包蛋还要放很多很多的葱花。我现在还经常想着那一大碗撒着很多葱花的牛肉粉,也曾经回到老家邵阳那个 *** 食堂吃过很多次,却再也没有小时候那么淋漓尽至的滋味。还有上初中时学校外边的铁板烧,每天我都会背着老爸老妈买一长串辣椒豆干子,那时吃起来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吃完之后还能品味口里滋味许久,现在想起来其实都是味精孜然粉营造的效果;还有高中期间在蒸有味吃的剁椒鸡块饭,还有北京的新疆油拌面,每一个的它们都是处在各自的环境里,背景是那时候的人、事、景,一个个留在远方的味道。

我偶尔会在网上看看湖南菜谱,光看着名字都觉得幸福,再看看菜色,都能感觉到它们的滋味。以前到北京觉得那里的菜不过瘾,现在到伦敦,觉得这里的中国餐馆还不如自己的手艺,全是味精和酱油交融的味道。也有别的美食,也确实美味,但是这些新鲜的味道都欠缺一种回忆的积淀,吃一次,就忘记了。

也或许,在我离开这里的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伦敦味道留下。

但是现在,我好想吃外婆腌制的酸辣椒。

我希望以上的解答能为您的留学规划添砖加瓦。留学之路虽曲折,却不孤单。如有更多疑惑或需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官方网站随时欢迎您。那里有更详尽的留学资讯和专家团队的一对一指导,助您顺利走上留学之路。期待与您的每一次相遇,祝申请顺利!https://liuxue87dhcom/

8月29日

河北下起了蒙蒙细雨,算得上是久违了在这漫长枯燥的夏天。乘坐高铁来到了北京首都机场,三个大箱子外带一个大背包已经搞得我狼狈不堪了,其中一个塞满了锅碗瓢盆全是我外婆叮嘱让我带好的。要过安检时我给了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然后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别说我太狠心,只是想伪装地坚强点不想让妈妈担心:(

    懒得逛免税店的我便草草地买了份肯德基,坐在7号航站楼前津津有味地啃起来了。飞机起飞的时候突然鸡皮疙瘩起来了,伴随着轰隆隆的起动机,眼框微酸,下次不知道回家是什么时候呢。随着刚起飞的颠簸,我很快就昏昏欲睡了。差不多过了三四个小时,我猛然惊醒。四周黑漆漆的,只有指示灯的光在黑暗中略显孤寂,毛毯也盖不住我身上的寒意。我突然开始难受起来,一想到要自己一个人面对今后的生活了,我越想越忐忑。从小爸爸妈妈基本帮我遮了半面天,基本我自己没有什么独立能力,可能我也是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眼泪了不知不觉就下来了。我就像一只无知的小兽,无依无靠,在黑洞般的机舱里独自流泪。那一刻真的好后悔好后悔不应该这么唐突就选择了留学这条路。

8月30日

    刚看完之一篇日志,发现最后结尾真的好丧,还好刚刚缓了缓,调整了一下心态。美国的安检是最恼人的。一位海关人员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本身坐了十三个小时飞机的我就晕,不小心排错了队。只听那大哥向我凶狠狠地咆哮了一句,又瞪了我两眼。我只得满脸通红地连说“sorry”,拖拖拉拉地拎着随身带的行李。伴随着头晕,迷迷糊糊地就过了安检。令人开心的是海关过得很顺利,并没有网上传言中的那么刁钻刻薄,我很快就成功逃了出来。

    出了机场很快就找到了司机小哥,他是个华裔。看到我提着三个大箱子也见怪不怪,估计留学生的行头都是这样吧。司机小哥不是很健谈,问我热不热后就自己独自听着音乐开启导航了。

    纽约之前来过两三次了。真的是又爱又恨,虽然整个城市脏兮兮的但充满着朝气,有机会可以以后出来玩。 差不多六点多才终于逃离嘈杂繁华的城市,驶向了郊外…

    啊天呐,写到这我都快睡着了,时差导致我现在四点多就起了。我要去睡会了,估计再醒来来就是下午了。

9月4日

    开学时的orientation实在是有点忙,这几天都没功夫好好反思啥的了。我的新寄宿学校在麻省,是一所男女混校,在农村里,想不到吧。(后来才知道很多美国学校尤其比较好的都在农村里)蛮喜欢的一点就是学校整体不算大,整个高中差不多500-600人,比较温馨。这几天碰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小伙伴,本身以为不太好打交道,其实人都蛮好的,在迎新活动中认识了一个叫Winnie的北京女孩,和我同龄,只不过比我大一级。我们学校比较特殊,国际生不知道为什么开学先到了两天,先一起做了做活动,认识了互相。

    昨天我见到了我的室友,Melody,她是美国人不过出生埃塞俄比亚。她特别热情人也很nice。我的宿舍是dana hall,离食堂蛮近的,一般只有junior或者senior有幸可以选择住在哪里,我作为sophomore真的好幸运。

    之一天我特别拘谨,看一切感觉都很陌生,房子很大,地板都是木头的。我本身早就换上睡衣想要关灯休息时,被我室友拉到student center 进行 “社交”。男生女生做到沙发两排,互相面面相觑,别提有多逗了。好在后来有人主动破冰,开始聊了起来。以我的英文能力,能听懂就算不错的了,进一步沟通基本不存在的,所以最后变成一锅子我们屋的男孩女孩聊的很开心,就我一个夹在中央,不知道说些什么,有些尴尬。我也想主动撤出话题,虽然大家也很热情回应,但是一看就是互相之间更有话聊。我只好最后接了一杯冰水道了句“good night”,悻悻地回宿舍睡觉了。后来想想也很正常,假如我有问题,旁边坐了一个中国人,对面坐了一个来自危地马拉的白人女孩,我肯定觉得跟中国人聊起来更爽快直接呀,还是跟同母语者交流起来更舒服。尽量还是劝自己不要想太多,没有关系,慢慢融入会好的。

9月6号

    昨天正式上课了。迷迷糊糊的时差导致我连教室都差点走错,不过还好老师理解,之一天不算考勤,毕竟之一天上课嘛。也不知道是分错班了的原因,还是我太聪明的缘故,数学课真的无敌爆炸简单!!!所有三角形不同的定律我感觉七年级都学了,但我很矜持并没有抢着发言。课上老师出了一道勾股定理的题,我旁边的同学都懵住了。老师花了半节课就讲了这一道题,比起国内的讲课效率,我也真感觉上数学课没有吹灰之力。

    后来老师让我做了数学考试,结果还没下来,但我们学校有个传奇数学班,是全校数学最后的老师教的,只有一个印度学生,听说是他数学过于强大所以另请的老师。希望我可以到金字塔顶端跟这位大神做同学。诶,别做梦了。可惜我的好运没持续多久,接下来的课都挺有难度的。世界历史课老师的语速贼快,没怎么讲课老师就让我们开始小组讨论了。我呢只能在组内硬着头皮挤出几个词,组内一个叫Eliza的美国女生一直在说,从头到位,我真的怀疑她上辈子是个说相声的。还好作业够简单,只要做个ppt介绍一下你自己就可以了。英语课发生了一件特别逗的事情。我们自我介绍时,我说 “I come from Hebei”, 一个同学问 “is it in Beijing” 然后我说不,然后另一个人问 “is it  near Shanghai”, 我又摇了摇头,后来他们都很懵,不知道我到底从哪来的。估计在他们的想象中,中国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吧哈哈。

    学校的食物竟然比我想象的要好?可能对于一日三餐事先已经做了万劫不复的心态,没想到我们学校做饭还行。肯定是比不上国内的啦,但是今天中午的藜麦沙拉和烤酱汁火鸡真的还不错。后来Wennie跟我讲一般学校做饭都还不错刚开学,让新生先开心几天,其实平常真的一般。

    Wennie帮我把宿舍继续布置了布置,哎我多么想让Wennie住在我的宿舍陪我经常唠唠嗑,可惜她的宿舍离我是最远的。宿舍已经被我收拾得很有家的味道了。作业桌旁有从无印良品买的香薰机,床上全是宜家的毛绒玩具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小玩意,还有妈妈做的小毛毯和刚寄到的小地毯,算是大洋彼岸半个家了。

9/9/2018

    感觉还是好不习惯呀,每天背着书包早晨从走廊里面穿梭,会有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老师向你打招呼,你就点个头或者微笑say hi就好了,心里面还是暖暖的,真挺好。

    美国的床普遍要高一些,更软一点,我都想过美国人会不会得腰间盘突出之类的等他们老了时候。昨天很神奇,我感觉枕头太软了容易落枕,便又加了一个枕头。后来我们宿舍没有枕头了,我大半夜冒着寒风跟着house parent去宿舍仓库又取了三个枕头,都垫在了脑袋下面才感觉够硬。感觉他们这的枕头软绵绵的跟个小纸片似的,没有任何支撑力。本身下面五个枕头挺蓬松的,被我脑袋一压,直接下去了,跟国内一个枕头差不多,哈哈。结果半夜不小心一个翻身就翻到床底下去了,还觉得地板很硬很舒服比床垫强太多了,结果第二天就有点着凉了。

:(

9/13/2018

    对不住了,我真的想好好说说我们学校食物了。我收回我以前的那句话,我们的食物怎么说呢,一言难尽。首先声明,我们学校的食物很健康,绝对比以前在国内点外卖健康一亿倍。只是没啥滋味…他们除了盐胡椒粉和一些很奇怪的酱料什么都不放,好好的一大块鸡肉干巴巴的,就撒了点芝麻和沙拉酱。放到国内的食堂又可以红烧,香煎,油炸,五花八门的,真是可惜了。

    今天早上我起床的时候,面临着的又是一群冰冰凉凉的食物比如酸奶麦片,凉牛奶,松饼等等。我竟然在中间发现了,你们猜猜什么? 一大碗白米饭和一罐老干妈,啊我的天呐。就好像一个溺水的孩子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我赶紧给自己乘了点,加上了点酱油和盐:真香!后来听说是我们隔壁house的一个叫Joe的中国男生带来给大家随便吃的。没想到他人怎么这么好?好了吃的就这样,我得赶紧去做presentation了明天就要做展示,天呐好紧张。别人上台前都是随便想两句词混乱说说也都挺好,我是真的把稿子给写好了,一字不差。我把所有英文稿给背了下来,就害怕上台紧张忘了说啥,希望明天一切okay (我室友让我敲木头)。为什么上来就要治疗public speaking phobia呢?突然想起来以前的学校发生的囧事。我一个好朋友上台演讲很紧张,手特别抖,然后他就用另一只手握住她的另一只手希望别抖,结果没想到两只手一起抖了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9/23/2018

我们今天advisory group一起出去吃饭了。Oh yeah! 本身以为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出去吃饭了,没想到好戏还发生在后面。我们订的餐厅叫 Brian M’s,是个美国+略微墨西哥特色餐馆,就在小镇旁边很近。当我们入座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菜谱

密密麻麻,还好几页,光是drink就满满一页。

我顿时有种做托福阅读考试题的感觉,读得我头疼。关键是服务员阿姨很快就到我这了,我急中生智,看见一个burger(前面的词没读懂),然后尴尬地指着,说“this” 然后又看到一个chicken说“this”。以为她终于跳过我了,没想到她又问“Darling, do you want any drink”我只能勉强一笑,说”water, oh no, no… juice, oh no, pepsi please” 服务员有些狐疑地走了。天呐,她们的菜单为什么一张都没有,这要人命呀。假如英语不会,会不会要饿死街头。然后burger就上来了,又大又亮(没有贬义)。最后的画面就是我满手油光的抱着汉堡在啃,番茄酱啥的都挤出来了… 不想提了,简直是噩梦。

(作者会持续更新的哦 记得关注o!

朱洁

伦敦政经学院 国际关系 本科生

朱洁: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乳酪蛋糕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又是一个美好的周六中午,我心情愉悦地走在伦敦街头。越来越难见到一面的太阳似乎也趁着休息日出来露露脸,金色的光芒透过街两旁梧桐树的叶子温暖地洒下来。身边的路人们都放慢了平日里匆匆的脚步,沐浴在这阳光中。

绿树掩映、阳光照耀的马路上,最为亮丽的是不时驶过的红色巴士。它们驶过街道的转角,有时轻轻地鸣一声喇叭,好像和与自己一样红彤彤的圆筒邮箱打了声招呼。这种大大的巴士舒适宽敞,它正红的外衣,又气派,又温暖,点缀在大街上,让人看着便觉得心情大好。当然,走着走着,就会发现那些黑色的出租车们,也是很吸引人的,它们像是低调的老牌英国绅士,不张扬,却有很强的气场。红色的大车和黑色的小车间,不时也会窜出些新潮的跑车,这些叫不出名儿来的昂贵私家车造型现代、线条流畅,和红巴士、黑出租的传统和庄重相映成趣,诠释着伦敦现代化和历史感的水 *** 融。

当然,可别光顾着看地面上的风景。脚底下,有着无比发达的地铁线路向四处延伸,通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或许会有人觉得伦敦的地铁有些老旧,因为它可是世界地铁中的老前辈。在十九世纪,这地铁就已经开始在这老牌工业化国家蔓延开来,将繁荣传播。

不过,这些交通工具,坐起来可都不便宜。没什么闲钱的大学生们,便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去哪里都靠一双脚走着。说来也奇怪,伦敦的路走起来似乎并不困难。我这文科女是个不折不扣的路痴,初到伦敦,居然也没怎么迷过路。一方面,是因为伦敦街头不时有详细的地图出现;另一方面,该要归功于那些特征明显的古老建筑,十年如一日地路标一般挺立在关键的路口,为伦敦每天一拨拨的旅客、异乡人指引着方向。

身边走过的人们,衣着有规可循。若是女子,往往是深色的大衣或驼色的斗篷,下面修身的皮裤或 *** ,勾勒出修长的腿,外面套着双爽利的长靴或及踝的浅口靴。若是男人,常常是黑色的大衣,显出宽阔有型的肩膀,下摆长到过膝。就是这样,简约经典,带着隐喻般的优雅。不张扬的背后,是绝大的自信—不用炫目的颜色,亦能足够迷人。

传说中的英伦格子,在伦敦,其实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地明显与普遍。并不常见人穿一身格子大衣,或是格子绒裙;这些格子往往是藏在围巾的一角里、或 *** 的暗纹中。或许,连简洁的格子在英国人看来也是种繁丽的装饰,因而宜少不宜多,用来点睛即可。

我喜欢这种简约。只是有时,在某个深秋的傍晚,当没有几分阳光、黄叶满地之时,路人这样的着装还是会让晚景显出几分萧条。好在这种时候人们大都已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想想自家窗口透出的温**灯光,想想餐桌上热腾腾的晚餐,脸上一定会浮现出笑容,往手中呵口气,拢一拢大衣,也就顶着秋风,继续向家赶去了。

食、住

走走停停,一路看着沿街的风景,最后来到了目的地—一位学姐的新家中。大学的宿舍,相对便利且便宜,却大都只让学生住之一年。到了第二年,就得出去租房子住。伦敦市中心寸土寸金,已开始倒计时的奥运会更将带来的巨大人流,将房租往高里推去。因此普通学生们租的房子,总归不是很大的,让人略有蜗居之感。

然而小归小,年轻人住的地方,总是充满活力的。学姐和三五好友终于在同租的一套房里安顿下来,装饰完毕,就请朋友们来参加“Housewarming”。所谓“Housewarming”,意思很明显,就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人气,使新家变得温暖起来。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庆乔迁之喜。

房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厨房。锅碗瓢盆欢快地响着,无论是主是宾,只要会做饭,都抢着大显身手。王守义、老干妈,各种从中国城买来的调料,洋溢着家乡的气息。不过多久,一道道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红烧肉就被盛进盘子里、送到桌上。这年头,女生会做饭不稀奇,而男生不做饭则罢,一旦做起来,往往就是大厨级别,在各家的Housewarming里,总会是被邀请的对象。

大家都习惯在这种聚餐时做饱含家乡味的中国菜。可是餐后的甜点,可能就会入乡随俗了。这次我们做的是乳酪蛋糕,从中国一位大厨妈妈的博客上看来菜谱,又在YouTube录像上学了操作流程,就摩拳擦掌,尝试起来。有的打蛋,有的预热烤箱,分工合作,效率颇高。待到半小时后热腾腾的乳酪蛋糕新鲜出炉时,大家不用等品尝,心头就已溢满了甜蜜。身在异乡,朋友就是亲人。共处一个屋檐下,同做一个蛋糕,暖起来的房间里,有着一颗颗彼此贴近的心。

周末的下午,就这样度过。衣食住行的种种细节里,都折射出平和、优雅、满足与甜蜜,让留学生们舒缓心情、养精蓄锐,等待新的一周的到来。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留韩归来,细说韩留--学习篇

乘着回国的飞机,越过云层,美丽而特别的韩国这片土地慢慢消失于我的视线。我的思绪一直在倒流,飞机上的一个半小时我一直回想着在韩国大学生活的一幕幕。现在想来3年的时间实际上是那么短,我的那些韩国朋友、老师,我做家教时的那些学生才刚刚熟悉不久就匆匆分离,心里的不舍随着掠过的云朵越来越深。

想着刚踏入启明大学就受到学校的热情接待和盛情宴请到毕业典礼的再次盛情宴请和欢送,这期间我经历了许多的事情,开拓了眼界,认识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文化,也应对了很多挑战,得到了很多收获和经验。

时间飞逝,而我的思绪却再次回到3年以前~~

06年2月27号这天,我手握机票,早早的来到了北京国际机场,等待着我即将3年的海外留学生活。当时的心情可以用"激动""兴奋"等词来形容。当我登上飞往韩国的国际航班的时候,我自信地告诉自己:"我的一生将从此改变"。可是,当我真正来到了韩国,渐渐地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开始从兴奋变得冷静下来,我开始思考一个我在国内很少思考的问题:"我花费了父母的积蓄,也放弃了一些本来已经很美好的事务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即将开始一种不能预知的生活,值得不值得"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当时只有20岁的我来说已经是一种压力了。的确,在国内时,时时处处被保护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会有那么多的"操心事儿"等你自己去想。或者说在你要想到之前,父母已经都替你铺就的笔直的大路,只等你前进就可以了。可是在这里,身边没有你可以倾诉,可以向他们撒娇的父母,有的只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还有陌生的生活环境…或许有的人会嘲笑地说:"在国内时就没有想到这些吗"其实,不是没有想过,只是自信让我变得自负,感觉一切我都可以改变。事实上以后的生活证明了,我能改变这一切。

千盼万盼终于到了学校开课的时间,突然紧张的选课过程让我感觉到了战场上两方交火的那种紧张,激烈还有 *** 。紧张之余更多的是感慨两国教育的差别…在韩国的选课方式是我们在国内不曾见到过的。国内大学,课程几乎都是学校已经安排好的,到了开学的时间就按照学校给的课程表上课就行,而在韩国,上课的时间是给了,但是上课的课程已经授课的教授都是你自己的可以随便选择的。开课之前有一个周的时间试听(选择了那个教授的课程之后可以先去听听他要讲的内容,如果觉得不好,或是自己不太喜欢的话可以抛弃这门课程)。而且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电脑操作的,在国内我们上网几乎只是为了搜索信息或是玩游戏吧,这时的我着实有点儿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的感觉。好在,韩国的朋友还是很热心,旁边电脑桌上的韩国朋友似乎看出了我是外国学生,他很热心的教给我选课的 *** 已经操作的步骤。终于,一个小时以后,我的课程--搞定!

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慢慢的习惯了韩国的授课方式。教授讲课很幽默,虽然有的听不太懂,但是还是能感觉到他的魅力~但是最令人头疼的就是report。在国内我估计除了最后的毕业论文,好像没有这样的作业的。但是在韩国,report是最最平常的了。有时候是一个人一篇,有时候是4~5人一个小组来做。这在韩国学生看来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早就熟悉了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真的是个挑战。原因有三---之一,韩国语不是很能通,说话都是问题更何况是用韩国语写论文;第二,国内没有这种写论文的经验,如何写,模式是什么---不懂,不懂;第三,论 *** 出来要用ppt的形式发表做演讲,ppt是什么,怎么做---不知道!这个时候真的很让人尴尬!但是庆幸的是,教授都会理解你,而且也会有很热心的韩国同学主动的找到你要求和你同一组一起来这份报告。每每这个时候是我最受感动的时候,所以在作报告过程中我都会尽我自己更大的努力去帮他们做些什么。韩国朋友也都很理解我,每次给我分的任务是最少的也是最简单。这真的让我挺感动的~~

当你忙碌的时候最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三个月的课程眼看就快要结束了。三个月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在不停的被鞭策着。我学的是经营学,科目非常的多,而且课本非常的厚重。由于刚开始语言不熟练,所以课前必须要先预习。记得那个时候下了课汇到宿舍的之一件事儿就是放下书包冲个澡,早早的坐在书桌前开始预习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看书,遇到不懂的单词就要查字典。我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字典就有想吐的感觉。但是我也为我那个时候做的的努力感到自豪,因为我学会了大量的我以前在课本当中不知道的单词,以致后来我看书的时候基本不用带字典。清楚地记得又一次上课之前,教授无意中看到了我的课本(那上面有我不知道的用中文标示意思的单词,也有一大段一大段用中文翻译出来的学术用语),他惊讶的拿起我的课本问道:"你提前预习了吗这是你翻译的吗"我站起来回答道:"是的,因为我韩国语不好,所以不能全部听懂您的课,所以我要提前预习。"教授拍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然后他将我的课本从一排的一个座位开始要同学一次往后传。他说:"我们所有的韩国同学都看一看,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课本,她来我们韩国大概不到3个月的时间,她的韩国语还不是很好,但是,请你们大家看看她的课本,你们在做的有几位同学在上课之前预习过课文,如果有请你站起来。没有,我们的韩国学生中没有…但是我们的这位中国学生做到了。说实话我真的为我们的国家担心,因为我看到了外国学生的努力,而我们大韩民国的很多大学生已经没有努力学习这一概念了。你们都向这位中国学生学习学习吧…"那节课我的记忆很深,因为我感到无比自豪,不是因为教授夸奖我,而是因为我代表了"中国"!我自豪我给"中国"挣了光~~那个时候才觉得-原来我到了国外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中国!

从那以后我学习更加努力,同时我也赢得了教授的赞扬和韩国同学们的跟热心的帮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进步更快了~~我之一次的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取得了425(总分45分)的好成绩。也拿到了所有韩国学生都羡慕的150万韩币系奖学金。随后由于同学的帮助还有教授的指导,我的成绩一直都不错~~最后毕业的时候拿到了45分,全年级更高分,也得到学校的全额奖学金。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在竞技场上拼搏的运动健儿,我奋力冲向终点,最终取得奖牌~~那种感觉真的特别兴奋!

其实还要写的太多太多,学习过程中有酸也有甜。有低落,也有兴奋。心态是随时变化的,最注重的是你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它。不要因一时是的困难而失落灰心;也不要一时的成功而欢欣雀跃。保持一颗平常心,你会做到更好!

希望所有的已经在韩国的莘莘学子们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你自己,做好一个"中国人"!

您好,我是专注留学考试规划和留学咨询的小钟老师。留学申请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我在这里为您提供从留学目的地选择到申请材料准备的全方位支持。您的留学梦想,我们一同实现,敬请访问!https://liuxue87dhcom/

用“学霸”来形容于海樱绝对不夸张。2023年来新西兰时,于海樱高中还未毕业,读了半年语言就直接进入了大学。大学未毕业就已经在一家3d显示屏公司做工程设计师。后来读硕士时,又在毕业前被猎头公司看中,来到了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做研发项目经理。当年中国留学生被报道负面新闻时,她作为班上为数不多的中国学生,总被本地洋人学生问东问西,求证那些新闻里中国留学生的各种“事迹”。而国内也有不少亲戚朋友也总向她询问,新西兰留学是不是连课都不用上就能毕业。她说当年有种有苦说不出的心情,觉得很荒唐,明明这么多努力学习的中国学生,大家却选择性“失明”。

于海樱所在的公司同一时期会有很多技术研发的项目,而她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协调和统筹各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周期都是1-2年,也就是说从项目开始到结束,她都有操不完的心。一般来说,她如果没有在办公室回邮件,就是在会议室开会。

每天的下午茶时间,是于海樱工作当中最悠闲的15分钟了,这时她都会来到公司的小花园和同事闲聊一会儿,开开玩笑,聊聊八卦。

虽然新西兰流行各项户外极限运动,但于海樱似乎并不太爱运动,平日下班之后的生活也比较有规律,除了和朋友外出聚聚餐,其他时间基本就在家看看电视节目。和大多数在新西兰的华人一样,家里都装了中文的 *** 电视,每天晚上更大的爱好就是吃完晚饭坐沙发上看各类电视剧。

今年3月,于海樱跟认识了7年的Chirs结婚,而此时Chris正在新加坡出差。如果每天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他们俩都会视频通话闲聊一会儿。选择留在新西兰的这些留学生们,曾被误解为挥霍青春、虚度年华,而事实上,大多数平凡而普通的留学生都默默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努力奋斗着,如今幸福安逸的生活,也是对他们曾经的努力和付出更好的回报。

我希望以上的解答能为您的留学规划添砖加瓦。留学之路虽曲折,却不孤单。如有更多疑惑或需要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官方网站随时欢迎您。那里有更详尽的留学资讯和专家团队的一对一指导,助您顺利走上留学之路。期待与您的每一次相遇,祝申请顺利!https://liuxue87dhcom/

  伦敦政经学院 国际关系 本科生

 牛津的天空,是通透的深蓝。

 现在是一个90后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时代。爱闯爱写的大一学生朱洁,飘洋过海到英国,成为这留学军团中的一员,向大家讲述逐渐展开的新生活。—编者

 上周谈到的,是与伦敦市中心的繁华喧闹融为一体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不知我的描写能不能在各位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学校的画面,不过若是来过这里,想必会爱上这小小校园里的喧腾和张力。

 然而,与此相对的广阔和宁静,也能一样地深深地打动人。

 两年前,我随中学的乐团来英国一游。当时在牛津大学城只停留了半天,却对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时的我,旅途劳顿,又受到时差的影响,在大巴上昏昏沉沉地地睡去。可是一个神奇的瞬间,我忽然一个激灵地醒来,然后发觉刚刚进入了牛津城的地界。这个或许是个巧合,但在参观完毕后我更愿意相信自己是被牛津城的灵魂所唤醒。那一定是个神秘而高贵的声音,是一种直击心灵的呼唤。

 抬头向车窗外望去,天空的颜色,不是“湛蓝”,也不是“蔚蓝”,而是一种既深沉、又透亮的颜色。仅仅这种“透明的深蓝色”,似乎就有强大的吸引力,让我凝视了良久,觉得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下车在大学城里走着,一步一景一学院。每个学院建成的年代各有差别,风格和所擅长的专业也独树一帜。直冲蓝天的尖顶散发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而穹顶则透出一份沉稳与内涵。学院藏书馆的 *** 构造掩映在苍翠树木之中,将博学的种子播撒;学院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映射着澄澈阳光,让信念的翅膀飞扬。种种牛津城内的景色,难以一一用文笔描绘。我只记得同去的朋友们,脸上都写满难以置信的表情,眼睛贪婪地凝视着每座古老的建筑,嘴巴微微地张着,发出无声的赞叹。

 路过一个学院时,导游说,这里的研究生刚刚考完最后一场毕业考试。果然,我看见披着纯黑的牛津校袍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走了出来。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缓缓地走在不十分宽阔却秩序井然的街道上,既没有考试终于结束的手舞足蹈,也没有担忧考试结果的愁眉紧锁。他们神闲气定,只偶尔露出一丝浅浅的微笑,从中方能窥得悠然的自信。再过不久他们就要走进社会,届时必然将这宠辱不惊的气质,带到他们决定去的地方。

 我只顾四处张望,没想到碰倒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单车。我慌张地对车的主人道歉,手忙脚乱地想将它扶起,可是那金发黑袍的年青女郎,轻轻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表示不用担心。那双眼睛在明澈的镜片后面,静静地看向我,几秒钟之内,透出的是沉稳,是知性,是大气,还是书香?我一瞬间有些恍惚,目送她登上单车轻盈地远去,直到那两根随风飘动的黑色袖带隐没在街的转角。

 然后我意识到,那一双眼睛,是我刚醒来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那种通透的深蓝。那是一种在吸收了渊博知识之后豁然开朗、看清世界的颜色,无限深邃,又无比简单。

 牛津城里各式的街巷店铺,依傍着牛津大学的学院,让我分辨不出哪是学校、哪里不算。普通的民居显出古朴庄重的气质,咖啡店外的小木牌轻轻宣告着晚上将举行的莎士比亚探讨会,而流光溢彩的ZARA时装店旁也都没有一丝浮华的气息。

 牛津的学子们陆续放学,散布到大学城的各个角落。周围明明是人多了起来,却仍然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宁静。晚风将教堂里敲起的钟声传动,也将牛津大学独有的气质和灵魂向四处扩散。我看着那被夕阳微微染红的广阔天空,体会着空气中数百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智慧,沉浸在美好的遐思之中。

 与伦敦政经学院一样,牛津也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可是不同的是,伦敦繁华急促的风气迅速渗透伦敦政经时,牛津浓浓郁郁的历史气息、学术氛围,悠悠地向周边的朴实小城蔓延开去,将周围的一切,拥抱进自己博大的胸怀。当伦敦政经急急地赶上了伦敦瞬息万变的步伐,牛津大学却将整座小城定格在了历史的某个阶段,永远存留着英语世界里之一所大学的高贵、虔诚与不凡。

 在网上看到一个则趣闻,说1963年时,伦敦政经学院的校长罗宾斯写了一份《罗宾斯报告》,指责牛津、剑桥的垄断地位和这将造成的墨守成规、保守难变。英国 *** 相当认同,很快地决定创办更多的大学以冲淡牛剑的影响。很快,八所大学就开工了。但是不久人们惊诧地发现,这些新学校与牛津、剑桥异常相像,校舍的建筑风格、校园的气派和格局,仿佛从牛津、剑桥描过来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大学,都分别由一位来自牛津或剑桥的副校长担任校长。

 这算不算是两类学校间的一种碰撞?坚信新学校会像自己一样随社会环境不断改变、革新的伦敦政经,遇上了自身力量足够改造周边环境的牛津大学。两方的气质如此不同,可是在碰撞之下,共同打开了教育界的一片新天地。相信这几所学校后来的气质,处在两者之间,既古典,又有新意,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写到这里,两类学校的画面在我脑中同时出现。伦敦政经小小的校园上,满是西装革履、意气风发的青年,飞快地穿梭在各种 *** 、讲座之间。而牛津城广阔的天空下,是身着古典黑袍、神闲气定的青年,悠然地踏着自行车,静静思考着那些尚未被解答的命题。

 这是大学与城市灵魂之间关系的两种极端,前者入世到了极致,后者则超脱到了非凡。要说哪类学校更胜一筹,结论因人而异。我个人而言,因为天性比较怯弱,更愿意将自己浸润在热热闹闹的伦敦政经,多感受一些 *** 、多面对一些冲击。对牛津的印象呢,却也要永久地留在脑海里,提醒自己还有那样沉静、广阔而睿智的一片天,勿要在伦敦的繁华中迷了眼。

英国留学日记 英国的残障设施介绍

 已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媒体传播学毕业的硕士生杨同学在英国读书时,一开始总发现当地的公共设施很“奇怪”,很多地方都多一个标志,那就是残疾人标志。为此,他写下本文,让我们一起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

 在英国读书,一开始我总发现当地的公共设施很“奇怪”,很多地方都多一个标志,那就是残疾人标志。

 残疾人公共厕所、轮椅可通行公交车、残疾人专用停车车位、无障碍地铁……

 除此之外,学校录取学生时必须了解学生的病残情况,不少电视节目都配有字幕,银行寄来的账单可索取盲文版,甚至去**院看**,还有为盲人提供的视听版**等等。

 有一次我去泰晤士河南岸伊丽莎白女王厅听音乐会,音乐厅外有少于十级的台阶。

 就在这么少的阶梯边上,我看见工作人员把一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和他的轮椅一起搬上墙边的自动轮椅承载器,这样残疾人就可以避免阶梯,和正常人一样不用费力地进入音乐厅欣赏音乐。

 这种小例子实在太多,已经成为了在英国生活的常态,无法忽略。

 太多的细节让这种“奇怪”感变成了思考。作为健全人,也许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社会是健全人的社会。

 现在,我为我自己当初的这种“奇怪”感到惭愧。因为回过头去想,这种想法多少有点自私和狭隘,更是一种对实体存在的忽略。

 权利保障

 意识到这点以后,我开始思考,如果一种做法要在社会上得到彻底实施贯彻,在其背后必然有硬性的支助。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1995年,英国的之一部里程碑式的立法《残障歧视法案》,首次要求服务提供者为残障人士做出必要的调整,来保障他们受服务的平等权利。

 2010年,英国又通过了《残障歧视法案》的升级版——《平等法案》,并将残障人士的权利平等与性别、宗教、种族等权利平等放到统一框架内。

 根据英国工作和养老金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工龄内工作的残疾人达到了463%,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残疾人都在从事各种不同水平的工作,而非残疾人工作比例也只有764%。

 而且在就业的残疾人中,有不少属于“高水平就业”,即担任经理等高级职位,或从事技术性、专业性工作。

 弱势群体

 除了残疾人之外,还有许多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在英国社会里多多少少都能被听到。比如同性恋、老龄员工等等。

 除了明显可以感受到的公司里,商店里,银行里,飞机上等很多场所的服务人员都是以前在我们眼里老早就可以退休的老面孔以外,媒体上经常出现老年人的呼吁。

 同性恋者时不时在英国各大城市举行 *** ,他们同居也是得到法律的保护等等。

 当然,每个社会都不是完美的。法律是人定的,也是有空子可以钻的。我也读到报道说,英国的残疾人救济金被人冒领,残疾人受害者数量增加,老年人申诉养老金问题等等。

 我一直以为,一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不仅看这个社会产生出了多少百万富翁或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更看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其中的参与程度,他们的声音是否能被听见,他们的需求能否真正引起关注……

 这些实在的小现实的叠加,能够筑起真实坚固的社会高度。

 而高度的构建,是长期来形成的社会模式和观念的改变,社会成员对个体和整体的合理认知。社会模式和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硬性的体制易变,软性的思想难改。

 想必英国的弱势群体在当今社会能取得今天的平等权利,也一定经过很多年的追求和付出。所以只要有努力付出,并且坚持付出,总会让人欣慰的。

 等我再次看见这些坐在轮椅里的小人标志时,我不再会冷漠地困惑了。相反,我会给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体真诚的眼神和帮助。也许我们站在一起高度不一样,但是精神上我们一样高。

 

人生很像是一道选择题

很多时候人生很像是一道选择题。尽管没有既定的答案,但是你必须从中做出抉择才能够继续。当下的留学生们也许同样面临着两道这样的选择题,一道是如何选择所学的专业,另一道是学成后的去与留。

专业的选择,对于初到英国的留学生们而言,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为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更是体现着远赴英伦留学的价值。什么样的专业更容易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什么样的专业更适合个人的发展,都会成为影响选择的关键。

尽管大多数留学生早在留英之前,就已经选好了专业和方向。但也有一些人在进入课程学习的初期就发现所选的专业得不到自己想要学的知识,却迟疑到底是否应该断然取舍,转换专业。

记得当初,刚打算留学时我选择了学习纪录片 *** 的专业,进修纪录片的3D *** 和国际化策划运营。但在开课不久便发现,专业的定位更偏重于个人的作品 *** 和自修,这让我不禁迷惘。一方面,我希望在专业上能有更好地提升,让留学生涯能有更多的斩获。另一方面,也需要为以后找工作打算。

因为对于一个外国人而言,艺术也许可以突破国界的局限。踌躇之间,我试着去听了一些其他的专业的课,其中的一堂是由我们学校知名的媒体理论专家Colin Sparks主讲的,关于英国媒体分析的Lecture。

这次课深深吸引了我,也最终影响了我的决定。今年,我的学妹也同样面对类似纠结的选择,在PR和Journali *** 中徘徊。尽管,她坚持了最初的决定,但是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挑战,让她一次次的怀疑自己的选择的明智与否。

其实,海外留学不仅是为了那一纸文凭,更多的是为了那番经历。只要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学以致用,就不会枉费我们远涉重洋的来到这里。

对于去与留的选择,随着PSW政策的调整,我们成为了最后一届可以申请此类签证的海外留学生。在庆幸之余,不免难逃想要留下来所需承受的压力。

虽然身边大多数人在刚一毕业就选择了回国发展,但也有不少人希望在英国闯出一番新天地。那些打算留下来的同学大都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而其实想要留下来的人就必须面对更大的挑战。虽然在去与留面前,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对与错。但这是无数海外学子必须面对的又一道选择题!

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路在何方,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究竟什么才是人生选择题的正确答案,也许并不重要,如何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而付出和争取才是真正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