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该留学生的言论?

问答07

如何评价该留学生的言论?,第1张

如何评价该留学生的言论?
导读:近日,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自己无法对广岛原爆事件表达同情之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谴责。面对这种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广岛原爆事件的背景和影响。1945年8月6日,美军在

近日,一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自己无法对广岛原爆事件表达同情之情,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谴责。面对这种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广岛原爆事件的背景和影响。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市投下了一枚 *** ,造成了约14万人的死亡和伤害。这场灾难不仅给广岛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反思,成为了反对核武器和战争的象征。

面对这样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对它保持敬畏和尊重,表达同情和悼念。然而,这位中国留学生却声称自己无法同情广岛原爆事件,这是否正确呢?

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无法强制他人表达同情之情。但是,作为一个公民和社会成员,我们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对历史事件和人类遭遇的苦难表达同情和关注。这不仅是对受害者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和和平的呼吁。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这位留学生发表这样的言论的原因和背景。据报道,这位留学生是在日本留学的,可能受到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日本,广岛原爆事件被广泛地传承和纪念,成为了日本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象征之一。然而,日本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广岛原爆事件是日本侵略战争的结果,美国使用 *** 是为了结束战争,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论。

在这个背景下,这位留学生发表这样的言论,可能受到了周围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指出,这种言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谴责,甚至有可能伤害到受害者和历史的尊严。因此,我们需要在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进行平衡,尊重他人的观点,也要对历史和人类的遭遇保持敬畏和关注。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促进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和谐。广岛原爆事件不仅是日本的历史,也是全球的历史。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出现误解和冲突。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发表无法同情广岛原爆事件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反思。我们需要在尊重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进行平衡,对历史和人类遭遇保持敬畏和关注,促进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和谐。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和繁荣的世界。

1、在我看来,这名留学生的言论并不令人惊讶。

2、事实上,她所表达的观点是一种批判性思考的体现。作为留学生,她经历过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许对于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

3、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理解广岛 *** 爆炸所带来的影响和教训。作为人类的一种残忍战争手段,核武器的使用给世界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悲剧。我们应该以历史事件为鉴,谴责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弘扬和平、友爱和互助的精神。

4、此外,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言论自由,无论他们是否与我们的看法相同。我们需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5、留学生对广岛 *** 爆炸的态度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我们也需要认真反思历史事件,提高自身的人道主义素质和文化素养,共同创造和谐、和平的国际环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广岛原爆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945年8月6日,美军投下了一枚 *** 在日本广岛市中心,造成了约14万人的死亡和伤害。这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核武器的之一次和最后一次,对世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公开发表言论的适宜性和言论的内容。

首先,留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享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然而,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其他人的感受和文化背景。广岛原爆是一个敏感话题,对于那些在事件中失去亲人或亲身经历过事件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痛苦和伤心的时刻。因此,留学生在公开发表言论时,应该考虑到这些人的感受,避免伤害他们的情感和尊严。

其次,言论的内容也应该受到关注。虽然留学生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言论应该是建立在事实和客观性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留学生不同情广岛原爆,那么他或她应该能够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否则,这样的言论可能被视为对历史和受害者的不尊重和漠视。

综上所述,留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公共场合发表言论时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背景。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他人的感受,尤其是在敏感话题上。我们应该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避免对他人的感受和尊严造成任何伤害。

点根烟··慢慢和你说

11、《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答:

明治维新的内容是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 3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 4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 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 皇的军队。明治维新背景;  5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在 *** “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明治维新的影响是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另一方面,虽然明治 *** 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与清朝的关系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12、《明治宪法》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答:《明治宪法》的内容

《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很多情况下,该部宪法也被称作《明治宪法》或《帝国宪法》。该部宪法,兼具立宪主义和国体论的要素,一方面基于立宪主义确立了议会制度,但另一方面议会的权限也受到国体的制约和限制。

《明治宪法》的影响

日本明治宪法制定的思想模式从英、法、美模式转向普鲁士·德意志模式的实质,是借天皇君权至上之名行立 *** 治之实,是专制外壳与立宪内核的巧妙嫁接。明治宪法体制,是一个多元的、富有弹性的政治机制,标志着以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立宪主义两种理念合二为一为特征的天皇制资本主义这一近代国家体制的确立。明治宪法是“和魂”与“洋才”的有机统一,是“和魂洋才”文化摄取模式,是以天皇制为象征的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结合,是”日西合璧”的产物。同时日本的立宪制,也对中国的近代立宪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太阳有哪些最根本相似之处?

答:这个··我是真不知道····

14、简述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答: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这场战争的起因为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 *** ,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也对日后美国的民间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使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但是,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同时南北战争也成为了十九世纪首次现代化型态的战争,而铁甲舰、左轮手枪、机关枪也在南北战争中大放异彩。同时南北战争为世界上首次战地新闻报道,带动了报业发达,而战争中也首次使用摩斯密码与电报通讯。另外南北战争也使用火车运输士兵与火炮开赴前线。

15、有人认为,之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早在1870年就埋下了。这说法对吗?结合史实阐述你的看法。

答:说法正确,因为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6、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大量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家破产。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人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更趋激烈。譬如资本主义国家寻找各自的出路: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德国希特勒建立纳粹政权,形成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意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的政权;日本建立军部法西斯专政,形成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

17、德国是之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为什么很快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

答:德国是之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凡尔赛会议中被搜刮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和一些土地。但是由于,战胜国的利益不均,互相制约,使得德国留有了一些残喘的机会,尤其是美国,赋予德国大量的贷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更大的债权国。这给了德国生产建设的机会,国家迅速发展。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掌握国家政权,使德国变成了军国主义国家,其目的就是对外侵略扩张,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8、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答: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并引发政治动荡的背景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恢复发展经济,都使国家转危为安,为以后的世界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但是从本质上说,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是两种不同的改革模式。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强调计划的作用,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由于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危机情况不同,两者在危机处理方面也有较大区别。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对农业的调整,罗斯福新政侧重工业的复兴。

19、试述那里和会的背景、内容、结果。

答:没看懂,到底是哪里和会?个人判断,你说的应该是巴黎和会吧?

背景:1918年11月,之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了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于是召开巴黎和会。这个和会因为战败国和中立国均未获邀请参加,所以这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而胜利国又有大小之分别,它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分别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

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领土分配及赔款等措施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维埃俄国等战败国及共产国家,但与此同时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会及后续的活动先后完成对各战败国的和约,其中对德和约的凡尔赛条约最为重要,对日后的国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东欧影响

巴黎和会的缔订,改变东欧的政治地图。七个新的独立国家出现,分别为: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与南斯拉斯。虽然被讥为“欧洲的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 of Europe),因为在这些地区民族混杂的情况很常见,和约缔订者没有以迁徙人口来调整,使这些国家各自产生民族问题,尽管有这些问题,不过也显示民族主义的胜利,亦即为民族自决原则的昂扬。协约国的本来用意,让这些东欧独立的国家构成一个“防疫带”(cordon sanitaire, or sanitary zone),以防止俄国共产主义的西传,从而使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不要受到赤色的威胁。

对中国影响

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 *** ,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美国提出暂交英法意美日五国共管,遭日本拒绝。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两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权益;但提案被否决。巴黎和会引起中国人民 *** ,爆发五四运动。当时中国代表团成员有五个全权代表,其中有担任团长的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 *** 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中国代表最终没在和约签字。

20、有关国际关系学家认为,《凡尔赛和约》不是“和约”,而是一个“二十年的休战条约”。这种说法有无道理?

答: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凡尔赛和约只是帝国主义在一战后在欧洲,对德国的掠夺和对海外殖民地的重新瓜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一般认为虽然一战西线战事绝大部分发生在法国,法国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克莱蒙梭的政策仍过分激进,对德国过分苛刻。而且条约是胜利者强加于失败者的和平,是对德国的一种羞辱。时至今日史学界对此仍有不同观点。

凯恩斯在其著作《和约的经济后果》中说,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将战胜了德国的法国比作与在布匿战争中战胜了迦太基并将其彻底摧毁的罗马帝国。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给凯恩斯的 *** 中发表了他的不同观点,并指出凯恩斯的战后预言并未成真,如凯恩斯预言欧洲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9年的产量较1913年增加了10%,凯恩斯预言德国钢铁产量会下降,实际上1927年德国的钢和铁产量较1913年分别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数据包括了战后德国割让的领土。又如凯恩斯预言战后德国国内储蓄不会超过20亿马克而实际上1925年的数字是64亿,1927年76亿。凯恩斯预言德国在条约生效30年内无法支付高于20亿马克的赔款,曼托索称在1933年至1939年间德国在重整军备上花费了7倍于此数的金钱。

近来又有一种观点称德国在条约中获益匪浅,如史学家格哈德·温伯格在其著作《手边的战争》中提到,由俾斯麦一手建立的德国政治体系不但未被摧毁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国避免了战后被战胜国大规模军管(特别是和二战后的形势对比)。

现在回顾一下,在1919年时德国其实取得了较五年前战争爆发时更有利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德国的东方,原来在经济和军事上都不断膨胀且亲法的俄罗斯帝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外交上孤立,内部纷争不断且卷入内战的苏维埃俄国。在南方,德国的前盟友奥匈帝国分裂为数个弱小的共和国,对德国的再次崛起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了。

英国军事史学家科热里·巴尼特声称,与德国所期待的一旦赢得战争后他们强加于协约国的和平条约相比,凡尔赛条约实际上是相当仁慈的。对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业,90%的煤产地以及60亿马克的战争赔偿。巴尼特同样认为德国在签订条约后的战略态势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国东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国作用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消失,而且德国和新生的俄国之间有波兰作为缓冲。在西方只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都不如德国的法国和比利时。巴尼特还认为英法两国应通过一种彻底摧毁俾斯麦一手创立的统一的德国并使其重新分裂为多个较弱小的政治实体的方式实现欧洲大陆的永久和平,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解决德国给欧洲带来的麻烦,但英国并未达成自己参战的目的。

如果不以现代的战略或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凡尔赛条约在德国人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随后在纳粹党的培育下生根发芽,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践踏条约(例如Z计划)并赢得国内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学家丹·洛林说,凡尔赛条约的连锁反应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1、“二战“前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各自的特殊原因,并指出其发动侵略的必然性。

答:共同原因: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德、日两国经济陷入困境,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对内镇压,对外寻找出路,两国的统治集团选择了法西斯道路。

德国的特殊原因及其侵略的必然性: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过分惩处造成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视心理希特勒利用这一矛盾,煽动起民族复仇主义,从而获得了广泛支持另外,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始终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扩大生存空间的宣传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德国法西斯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是必然的

日本的特殊原因及其侵略的必然性: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遇到 *** ,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窄等问题因此,日本始终把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继而独霸中国做为既定目标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很快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与日本争夺东亚的主要是美国,华盛顿会议只是暂时平衡了日美矛盾,而日本要独霸东亚也必然会与美国发生战争

2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格式怎么样形成的?

答:

轴心国形成原因

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 

侵略扩张野心达成一致

反法西斯同盟

《大西洋 *** 》,表达了共同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9月29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美英三国会议,签订了英美向苏提供飞机坦克等军用物资和贷款、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协议。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战,中国也向德意日宣战。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轴心国家宣战。12月22日,美英首脑倡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 *** 》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共达52个国家。

回答完毕···

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一位在美国高中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在美国上历史课和中国不同的是,老师会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然后鼓励同学们讨论,通常不会主观对此事件定性。即使对于二战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