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为我们做了什么?他为何能被后人所敬仰?

问答03

邓世昌为我们做了什么?他为何能被后人所敬仰?,第1张

邓世昌为我们做了什么?他为何能被后人所敬仰?
导读:大侠,一直都是我们心目中比较崇拜的形象,侠之大者,他们为国为民,心中大义高于一切,他们为民除害,一直都是人民的守护神,他们救国家于危难之际,报效国家。真正的强者,从不以欺凌弱者而强大。而真正的大侠,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或多或少每个男孩子少

大侠,一直都是我们心目中比较崇拜的形象,侠之大者,他们为国为民,心中大义高于一切,他们为民除害,一直都是人民的守护神,他们救国家于危难之际,报效国家。真正的强者,从不以欺凌弱者而强大。而真正的大侠,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或多或少每个男孩子少年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侠,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清朝时的大侠,整个民族的英雄——邓世昌。

国家危难,从军报国

清朝晚期,由于政治积弱,清 *** 的无能,列强的爪牙开始伸向中华大地,之一次 *** 战争、第二次 *** 战争、中法战争,各列强早已觊觎富饶的中华大地许久,清 *** 愈发的软弱无能,以致于列强的气焰愈发嚣张,清 *** 的一再忍让妥协,让列强尝到了甜头,清 *** 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 *** 丧尽,整个国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正是在这种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邓世昌自小立志报国,毅然从军。邓世昌在学习期间,刻苦努力,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综合素质完全可以胜任出国留学深造。只是因为国内船舶人才紧缺,才一直在国内风浪中锻炼。

虽然未曾出国留学,但是平时刻苦学习,训练严谨,金子在哪都会发光,邓世昌被李鸿章赏识,调派至北洋海军。虽然未曾出国留学,但是两次被派往英国接舰,邓世昌十分珍惜能够出国考察、接舰、学习的机会,利用在英国的时间,虚心好学,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深刻研究英国海军能在海洋中称霸的秘密,学习英国海军的训练 *** 和经验,利用接舰回国途中在大洋深处训练,并将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侠之大者,救民救国

在第二次接舰回国途中,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遇到了被贩卖到那里的国人求救,其他船舰在回国途中不敢违规,而邓世昌却用船舰招收锅炉工的 *** ,让他们乘坐舰船一起返回祖国。在海外遇到遇难同胞,伸出援助双手,真正的大侠,从不以自身的利益为重,救民于危难之中,邓世昌做到了。

公元1888年,邓世昌赴台湾剿匪成功,升任提督。邓世昌终于有机会回家探亲,这是自1871年邓世昌从军报国后的第二次回家探亲,整整17年间未归家了,而邓世昌的父亲却早已在几年前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时接到丧报,因军务在身,未能回家,此次归家邓世昌早已哭晕在父亲灵前。真正的大侠从来就是舍小家,顾大家,救国于危难之中,邓世昌也做到了。

毅然赴死,舍生取义,忠烈永存

公元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虽然拥有世界上一流的装备,但是内部的体制千疮百孔。朝中保守派大臣醉心于官场的明争暗斗,他们宁可为慈禧太后举办一场奢侈的寿宴,也不愿将这些钱用于北洋军队的建设。李鸿章整日忙于政治外交,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这也为北洋水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战争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遭到日军围攻,战舰多处起火,舰身开始下沉,整个北洋舰队败象已显。邓世昌说出了那句足以流传万古的话:“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毅然决然的驾驶致远舰向日舰全速驶去,势要与日舰同归于尽,日军早已吓得目瞪口呆,日军集中火力一起向致远舰发射,不幸击中鱼雷发射管,导致鱼雷爆炸,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落海后,随从抛出救生圈相救,邓世昌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自己养的爱犬也来相救,邓世昌誓与致远舰共存亡,按住爱犬共同沉入海底,毅然赴死,沉在了这片他永远热爱的大海之中。致远舰全体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殉国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整个中华大地都在为邓世昌哀悼流泪,因为邓世昌不惜以死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来捍卫国家的尊严,让当时的四万万中国人在洋人面前抬起了胸膛,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让整个世界明白中华民族不可辱,这种忠烈的精神名垂千古。

或许世上所有赞美的英雄的话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邓世昌是真正的大侠,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 *** 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仔细查找当时的文献,宣传材料中的邓世昌其实并不全面。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邓世昌是那批赴英留学生中年龄更大的,而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更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之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更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一次煤带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许久,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另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但是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派记者潜到水下找邓大人核实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之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之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他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在最前面,因此顿成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顿时被打掉了指挥部,全军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就是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吉野

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这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本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

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

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的沉没,邓世昌不够细致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起了一定因素。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而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邓世昌,晚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清光绪五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1年1月,赴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驾驶“扬威”巡洋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遂任该舰管带。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衔再次赴英国,驾驶“致远”巡洋舰回国。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任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之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鱼雷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失败的英雄(北洋将士)丁汝昌,邓世昌,林学升,刘步蟾他们与当时的日本战舰上的指挥官都是英国留学的同学,他们的个人能力都不比对面差,但是国家经济的落后使的武器只能依靠国外进口,所以有大量假炮火混杂进来,出现了日军战舰被击中而不爆炸的情况。而在威海卫失守之前,丁汝昌与刘步蟾炸毁战舰誓不投降,喝毒药自杀这样的爱国精神值得人学习。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在乎,更不要说学习了

翻开尘封已久的 历史 ,一些 历史 事人物感人往事时常浮现于脑海中,回想先辈壮举,总会不自觉流泪,他们大公无私的奉献才有我们如今安康的生活。

邓世昌舍身报国壮举让我们难于忘记,他以一生光阴,只为唤醒沉睡的狮子睁开双眼傲视东方,他做到了,不少后人在他去世后扛起先辈们旗帜,为祖国富强而努力,从而能完成父辈的宏愿,那么,邓世昌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情况如何?

邓世昌于1849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父亲邓焕庄是位商人,在全国各地做着茶叶生意,在国内不少地方均有自己的茶庄,并建立了邓氏家祠。邓焕庄因四处为商见世道黑暗,认为自己难于让邓氏家族发扬光大,便希望自己儿子能可以让家族事业昌盛,将儿子改名为邓世昌。

邓世昌聪明好学,学习能力又强,以极其优秀的成绩完成小学学业,邓焕庄认为将来儿子是否继承家业还是做一些其他事情都必须学习英文,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邓焕庄观念十分难得,那时候国人还将英语当做“蛮夷之语”,不少中国人依旧幻想着自己是天朝上国,可实际上曾经的荣耀早已化如尘埃,不再归来,从中能看出,邓焕庄思想相当先进。

后来,邓焕庄带邓世昌来到上海,让他进入教会学校,跟从洋人学习英语、算术等先进知识。邓世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算不错,让其很短时间内便能同洋人交流,也能看懂外国书籍,这让老师十分欣慰,对他百般赞赏,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学生。

清同治六年(1867年)船政大臣沈葆桢兴办马尾船政学堂,邓世昌听闻消息之一时间告知父亲,希望能报考船政学堂。邓焕庄直接答应了儿子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后,邓世昌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学习了此前并未学习到的知识,历经五年的党课学习后,邓世昌以优异成绩毕业。

完成党课教育后,邓世昌还需前往练船学习,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海军军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邓世昌登上“建威”舰船,开始了远航旅程。邓世昌先后去了厦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历经四个月航行,邓世昌不怕困难,做好每一步工作,从而让他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经过两年舰船学习后,邓世昌正式毕业。

邓世昌优异表现引起了船政大臣沈葆桢注意,给了他不少历练机会,先后担任“琛航”运输船、海东云”炮舰、“扬武”巡洋舰几艘舰艇大副、管带。这段时间内,福州船政学堂派人前往英法两国学习,邓世昌本有机会前往,可由于缺少优异海军人才,这让其错失了这次良机,让他继续在国内历练。

清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准备筹办北洋海运,让人前往各地区搜罗人才,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闻知各方面对邓世昌均赞赏有加,便打算去邓世昌“飞霆”蚊炮船视察,到了兵船后见邓世昌管理井然有序,士兵们各司其职,便同邓世昌多次交流,对邓世昌评价颇高。马建忠考察结束后,回到天津同李鸿章汇报考察成果,对邓世昌有极佳评价。当年夏天,李鸿章奏请朝廷将邓世昌调入北洋海军,担任“镇南”蚊炮船管带。

清光绪七年(1880年)邓世昌十分珍惜这次前往英国接受舰艇的人物,他深知自己并未有出洋留学经历,应该珍惜这次机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到达英国后,邓世昌到英国各地城市游历学习,让他真正了解到世界海军强国样子,从中发现北洋水师的不足。邓世昌认为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才能让中国海军走向富强。

清光绪七年(1881年)8月17日,丁汝昌带领“超勇”、“杨威”两舰从英国返回国内,这是中国海军首次远航,意义非凡,途径各国均以礼炮致敬,这次远航扩大了中国影响力,清 *** 对这次远航十分重视,派出了国内海军顶级人才,林泰曾作为“超勇”舰管带,邓世昌作为“扬威”舰管带。这次回国,并未想象中容易,先是地中海失散。途径苏伊士运河时,“超勇”又触礁,修理几日后才继续航行,之后旅程较为顺利,先是抵达香港后又进入江南制造总局维修,于11月22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完成远航,邓世昌因完成远航有功,被清廷奖赏。

清光绪八年(1887年)春,邓世昌奔赴英、德接收“致远”、“经远”等四舰回国。这时候,邓世昌已是公认的海军专家。邓世昌认为远航是海军官兵必修课,他认为必须趁这次机会让官兵得到很好锻炼,他在回国途中,悉心训练官兵,让士兵们适应海上航行。归国途中,邓世昌劳累过度,病倒了,可他依旧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守岗位,与官兵共同进退,在邓世昌以身作则 *** 下,舰艇上官兵 “莫不踊跃奋发,无错杂张皇状”。

回国后,邓世昌多次完成朝廷交予任务,让其一路高升,并于清光绪十七年(1889年)正式成为致远舰管带。

由于公务繁荣,以至于父亲病逝他已未能及时回乡,这是其一生的后悔。邓世昌舍身为国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

日本依靠明治维新走向富强,因国内整体市场已无法满足国家发展,这让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道路,近在眼前朝鲜认为其目标之一,日本便利用朝鲜内乱趁机出兵朝鲜挑起战争。

清 *** 早已日本学习西方,洋务运动声势浩大,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法让国家走向富强,反而不少人趁机谋取私利,这让北洋水师表现外强中干。

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不畏强敌,奋勇作战,跟日本舰艇鏖战许久,后在日本舰艇联合攻击下,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身负重伤,难以为继。邓世昌不愿退出战场,反而将全舰官兵召集一起发言: “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决定同日军同归于尽,以死报国。

邓世昌亲自驾驶“致远舰”全速冲向日军主力战舰“吉野舰”,日军官兵见“致远舰”不要命冲刺而来,惊恐万分集中火力射击“致远舰”,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鱼雷发射管,导致“致远舰”沉没海底。邓世昌落海后,拒绝救援,并大声说道: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爱犬见其忠义,想将其救下,可邓世昌已死报国之心已定,将爱犬按入海中,同自己消失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跟同全舰官兵一起殉国。

邓世昌已死报国壮举,震惊全国。光绪帝感其忠义含泪挥笔写下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赐予“壮节公”入忠祠,写祭文、碑文,赐10万白银及“教子有方”匾。

邓世昌殉国后,家族人员用抚恤金10万两白银,建了邓氏祠堂,以此告知邓氏后人时刻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邓母时常将其生前所用望眼镜拿出来教育后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邓氏子孙始终谨记家训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抗日战争后,邓氏后人铭记先祖舍身保国壮举先后加入保家卫国壮举中。

邓世昌是位真正爱国者,军旅生涯二十七年仅回乡三次,他将一生献给了国家。

邓世昌一生有两位夫人,两位夫人为他生下了三子五女。邓世昌有了家室,并未在家中陪伴爱妻,而是在为祖国守卫还将,两位妻子也深知丈夫舍身为国无法顾及小家,悉心抚 育儿 女让他们顺利长大成人。

邓浩洪

邓世昌英勇殉国后,邓浩洪承袭官职,短暂供职于广东水师,后对清廷腐败极度失望便辞去一切职务返回家乡,承袭家业,之后,又积极参与推翻清 *** 活动中,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7年邓浩洪走完了自己人生道路,终年73岁。

邓浩翔及邓浩乾

邓浩洋还未成年便已去世。三子邓浩乾,民国时期曾经在海军任职,一生十分安定,有一养女邓孝思,晚年定居无锡,1969年邓浩乾走完自己人生道路,终年74岁。

邓孝思曾经在无锡邮电局任职,在这里她一生所爱,并且有二子一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邓孝思2014年时候走完人生道路。

五个女儿

邓世昌几个女儿中除次女邓秀蝉有相关记载,其余四个女儿均未有详细资料。

叶富为邓世昌同窗好友兼同乡,两人关系极好,邓、叶两家关系本就极佳,邓世昌会将友谊延续下一代,便将次女邓秀蝉嫁给了邓世昌好友叶富之子叶说周为妻。

可以说,邓世昌后代生活极为平凡,他们并没有沾染先祖的荣耀,反而在各自过起平淡安详的生活。可他们始终未能忘记先祖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如今,让人欺辱的年代已过去,祖国越发强大,邓世昌精神必将永远流传下去,邓世昌看到如今富强祖国,必然也会欣然一笑。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清 *** 的腐败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灾难。清 *** 在当时几乎是没有抵御外敌的能力,洋务派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才开始大规模进行武器制造。

洋务派大臣李鸿章在1888年成立的北洋水师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清 *** 每年划分资金来支撑军队的建设。

在北洋水师中有一位海军军官邓世昌,他带领着军队参加了一场战役,却最终全军覆没,而他也光荣牺牲,在这场战役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奋发求学、义勇从军的水师将领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邓世昌是家里的独子,他的父亲做着茶叶生意,在很多城市都开有茶庄。因为父亲打拼多年尝遍了世间的黑暗和苦痛,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永远顺利昌盛,于是最开始给儿子起名为邓永昌。

后来父亲觉得个人的昌盛要建立在国家的繁荣之下,于是又给儿子改名为邓世昌。邓世昌小时候成绩就很优异,而且天资聪颖,爱好读书,邓世昌的父亲审时度势,认为在当时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一定要学习洋文,就带着邓世昌来到上海,跟随着欧洲人学习洋文。

1867年清朝官员沈葆桢任船政大臣,并且创办了驾驶班。学堂开始面向福建、广东一带招生,邓世昌听到了招生的消息后立刻告诉父亲,并且要求报名学习。父亲也非常同意邓世昌的选择,于是邓世昌回到了广州开始参加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驾驶专业。

学堂首先要学习五年的理论知识,测算、天文地理、英语、数学都是最基础的课程,邓世昌用他优异的成绩被沈葆桢颇为重视。1873年结束了课堂教育的邓世昌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海上远航,他们历时四个月,沿着厦门、香港、新加坡这样的航线不断练习,轮流开船,最后在1875年顺利毕业。

邓世昌经过了好几年的航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驾驶经验,立下了许多的功劳。尤其是邓世昌在1881年驾驶着“扬威”舰实现了中国到英国的往返航程,这次的航行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邓世昌不仅开拓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1887年邓世昌再次率领航队前往英国和德国,这是邓世昌第二次经历这么远的航程,此时的邓世昌已经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海军专家。他每次航行中不论经历怎样的危险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关怀手下的士卒,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技术过硬、照顾下属的优秀军官。

黄海海战“致远”舰全军覆没,邓世昌英勇殉国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场在黄海北部进行的海战,战争的起因主要是日本想要通过海战的方式获得制海权,光绪皇帝命令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前往黄海平息争端,于是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队一共12艘船舰出发前往黄海。

邓世昌就是“致远”舰的指挥者,而“致远”舰的沉没主要是发生在了黄海海战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在1894年9月15日的14时之后,当时总指挥丁汝昌已经是身负重伤,依然在甲板上不顾生命危险地指挥战争。

致远号的士兵们都是视死如归,将生命置之度外,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邓世昌指挥着致远号的士兵们奋勇杀敌、毫不退缩。但是战争太过激烈,炮弹的数量很快就要用尽了。当时恰好致远号和日军的吉野舰在海上相遇了,在敌人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邓世昌下令驾驶船舰加速向吉野舰猛冲。

日军被强势的致远号吓到了,开始集中火力向致远号发射炮弹,“致远”舰的右侧鱼雷发射管不幸被日军击中,引发了巨大的爆炸。船舰开始逐渐倾斜,并最终完全沉没,船上的官兵除了七名被救起,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邓世昌在坠海之后,随从带着救生圈救援,本来他是有机会获救的,但是被邓世昌拒绝了,他以不能独自苟活为理由坚决自沉。邓世昌养的爱犬也随他一起掉进了海里,一直咬着他的手臂不让他沉入海中,但是邓世昌已经决心和士兵们同生共死,就和自己的狗一起沉没在了大海中,邓世昌为国捐躯时年仅四十五岁。

致远号为何撞向吉野号,专家们解开了谜团

邓世昌当时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冲上去撞击敌人的船舰呢?而且当时致远号虽然炮弹所剩不多,但是并没有到了完全没有的境况,还没有弹尽粮绝。

125年后,人们从海中打捞出了沉没的致远号,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团。研究人员发现致远号的鱼雷发射器上早就安装好了一颗鱼雷,但是鱼雷的攻击性和射程都不是很强大,在面对敌人的猛烈的攻击下,邓世昌决定采用冲角战术和鱼雷攻击。所以邓世昌才会下令冲向吉野号,等靠近的时候再用鱼雷攻击吉野号,但是没想到这个 *** 并没有成功,最终以悲剧收场了。

虽然致远号没能用鱼雷攻击吉野号,但是邓世昌以及在黄海海战中奋勇牺牲,为国捐躯的的官兵们依然是民族英雄,是令人钦佩的。

黄海海战的规模是在海战中是非常大的,这场战争历时五个小时,虽然中方损失很大,牺牲人员很多,但是战争给日军带来的的损伤也是非常严重的。毕竟双方武器、军备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的士兵们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坚持了五个小时,挫伤了日军,是非常英勇和坚强的。

邓世昌用自己视死如归的气魄为我们书写了一段英雄的历史,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激励后人的英雄。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之后的胜利,而中国的崛起也说明了失败只是暂时的,正义的一方是会取得胜利的,而英雄当然是会被永远铭记和缅怀的。

邓世昌不算不懂,虽然没有留洋但是是因为成绩不错带船较早而且不是福建本省人。当时去英国留学的驾驶专业6人都是福建人,原因是钱是福建出的。丁汝昌确实不懂,而且也没怎么认真学过,原因是一来草莽出身文化水平本来就低,二来用他是为了方便李鸿章控制水师。但是话说回来,真正懂海军的人那个时候中国不见得有,而且即使有也不见得敢于担当这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