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兰卡很多人去山东念大学

问答02

为什么兰卡很多人去山东念大学,第1张

为什么兰卡很多人去山东念大学
导读:兰卡很多人去山东念大学是因为山东大学对留学生福利政策好。留学生在山东大学也享受到“VIP”待遇。根据山东大学《山东大学2019年国际学生本科生招生简章》,留学生公寓内有空调、公用洗衣机、公用厨房等配置,一般以单人间和双人间为主。除了住宿条件

兰卡很多人去山东念大学是因为山东大学对留学生福利政策好。

留学生在山东大学也享受到“VIP”待遇。根据山东大学《山东大学2019年国际学生本科生招生简章》,留学生公寓内有空调、公用洗衣机、公用厨房等配置,一般以单人间和双人间为主。除了住宿条件“优越”外,留学生可以申请到的奖学金项目也众多,包括中国 *** 奖学金、中国 *** 奖学金-国别双边项目、山东大学留学生新生奖学金、济南市友好城市奖学金、青岛市 ***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十余个奖学金项目。

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是具备四重认证的英国TOP10商学院,也是世界知名商学院之一。根据英国官方权威排名RAE商学院排名中,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山东大学是985大学,也是山东更好的大学,在山东招生的录取分数比较高,基本上需要学霸级的考生才能考上山东大学。

依据今年山东新高考情况看,想达到985、211的水平,起码要考到600分以上。我们可以怎么看待这个分数呢?

总分750分,600分相当于得80%的分。也就是说,语、数、外的基础要打好,从今年山东卷难度看,基础题和中档题做好了,每门课应该就能达到120分以上的水平。比如新高考对数学的要求是“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 *** 、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明确要求同学们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简单说,学懂了,会用了,就够了,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拓展知识。选科是按照等级赋分的,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看,100人中你能打败80人,你的选科分数差不多就是80分。

记得之前,有同学问过我,考上985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吗?我就是从985院校毕业的,我从大学中举一些现象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事情吧。比如,我有个室友,他很喜欢计算机方面的东西。虽然我们不是这个专业的,但是他经常从图书馆借一些相关的书,自己自学,大学毕业后很顺利就进入了一家外企做技术。有个学弟,每次在学院的自习室都能看到他,他用了三年本科就毕业了,去了美国,没过几年他就被选入21世纪100位更具学术潜力的科研人员。

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大学中,平时一般都不怎么学习,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我发现大家抱佛脚的方式很不一样,有的同学边看书、边刷题;有的同学先把书上的要点抄在笔记上,再集中复习;有的同学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复习备考;有的同学喜欢几个人成立一个学习小组,讨论式学习。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同学首先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其次,已经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所以,我们可以预测班里哪些同学能够考上985,211,如果他们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他们基本已经一只脚踏进去了。比如,就高中生学习英语而言,有的同学喜欢背单词,甚至背简明英汉词典,词汇量惊人;有的同学喜欢读新概念英语,阅读能力很不错;有的同学喜欢英美文化,看**、听歌,英语知识面很广,听力口语很好。这就是不同的学习策略,适合自己的就是更好,但你得有才行。

如果凡事都需要听老师安排、父母安排,那你离985、211的距离就比较远。即使考上了,到大学后也还是一个迷茫的孩子!

东大学是一所知名度极高的985高校,且山东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全国很多学子求学的向往之地。因此,无论在哪个省份,山东大学都是非常难考的大学。

strong>如何看待山东大学的留学生「学伴」招募计划?一个旨在促进文化交流的计划,背后却引发了深思。

近期,关于学术与社交的碰撞引起了广泛关注。山东大学的「学伴」计划,本意可能是为了增进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动,但舆论场上却出现了偏离初衷的讨论。我们看到,理性对话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尤其是在面对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与理解。

在评论区中,有人指出,一些院校对于国际文化中心的管理方式,似乎并未完全摆脱过去的模式。有些学校为了迎合洋学生的需求,提供了豪华的住宿条件,甚至存在争议性的陪住制度。然而,这样的举措是否真的能提升文化自信,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国际化」展示?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夸历史成就,而是能够接纳并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历史上,日本动漫、美国**等外来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然而,今天的我们是否能借鉴这种开放态度,以真实反映现实的创作吸引世界目光?中国**市场是否能拿出更多反映当下社会的作品,而非仅仅依赖历史的陈词滥调?

山东大学的「学伴」计划,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填补文化交流的空白,还是单纯为了提升学校的国际形象?这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去审视,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这些举措是否真正推动了文化的双向交流和理解。

对于洋留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可能让他们体验到在中国不受传统约束的自由,享受便利的待遇。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或者只是享受着表面的便利?我们期待的是深度的文化交流,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交往。

总结来说,山东大学的「学伴」计划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既展示了我们对国际交流的渴望,也揭示了我们在文化理解和包容上的挑战。在推动国际教育的同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文化交流真正深入人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利益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