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袁隆平曾拒绝5千美元的月薪,为何现在的大学生却拼命出国?

问答01

致敬!袁隆平曾拒绝5千美元的月薪,为何现在的大学生却拼命出国?,第1张

致敬!袁隆平曾拒绝5千美元的月薪,为何现在的大学生却拼命出国?
导读:9月7日是袁隆平的92岁诞辰,当人们打开袁隆平老爷爷的手稿时。那一行行红色横线上满满写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在人们了解水稻秘密的时候,也被袁老先生这种爱国的情怀深深的打动了。而就在之后他的学生也向众人透露出了一件已经过去已久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却

9月7日是袁隆平的92岁诞辰,当人们打开袁隆平老爷爷的手稿时。那一行行红色横线上满满写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在人们了解水稻秘密的时候,也被袁老先生这种爱国的情怀深深的打动了。而就在之后他的学生也向众人透露出了一件已经过去已久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却让全国人民对袁老这一行为感动。

让这个时间回到1979年,那一年只有菲律宾才有关于水稻研究的研究所,但是这所研究院的院长却是一位中国人,他非常的爱惜人才,他认为袁隆平老先生是一位旷世奇才,并想着要怎么样才能把他留下。之后经过研究院的商量,只要袁老先生留下来,他们愿意给袁老先生每个月高达5000美元的薪水。然而这让人无法拒绝的天价条件,袁老先生只是轻轻的摇头并拒绝了对方的提议。他告诉对方,他身为一个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他想回到中国去发展,他想为中国的未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但是再看看如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似乎都不愿意留在国内发展,有的甚至是拿着全额的奖学金去作为交换生在国外学习,但是等他们毕业之后,他们都会选择在国外发展,或者是在国外工作几年之后回到国内,甚至有的人改变了自己的国籍,在国外定居了。虽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方向的权利,但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们慢慢的流向国外,这难免让国人们痛心。

这也有可能是因为现在国内的就业机会非常紧张,每年都会有几千万的毕业生出来找工作,但是国内的企业又没有很多。国内的就业环境也非常的严峻。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想着去国外发展,能再多看看一些机会或者是见识一些更好的风景。

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过的。袁隆平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袁隆平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随意,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在长达三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点结婚。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搅黄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险些被划为“中右”。 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倾刻陷进了失恋的痛苦之中而不知所。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各项的人才,尤其是在科技研发方面。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有条件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并且留在国外,一些名校高校的毕业生也会选择到国外去工作,原因是国外给出的薪资会更高一些,这也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流失。但希望这些留学生们可以看一看,袁隆平曾在1979年的时候拒绝5000美元的月薪,他的理由非常简单且很有力量:自己是中国人,要回国发展造福祖国。

一、为了国家的发展

袁老放弃高额薪资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他希望回到中国,来为国家做贡献,因当时的中国发展水平比较低,国际地位的不高,经济水平也有限,他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国家在水稻研究方面的发展。

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时的国家急需要人才。他的爱国情感让他选择了留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同时也说明了,他是有希望和能力让国家变的强大,从现在来看,他的行为确实是非常伟大且造福百姓的,他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那个时期5000美元的月薪是一笔非常大的诱惑,但袁老毅然决然的拒绝,这才造就了我们国家在水稻方面的领先水平,让我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让我们能够吃上平价的大米,避免挨饿。袁老的这种行为让人钦佩,也值得现在的一些高校毕业生学习,无论何时不要忘了我们是中国人,不能为眼前的利益所打败。相信我们的祖国未来发展会一片光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

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之一次浮现在袁隆平的脑海。为此,袁隆平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扩展资料: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袁隆平

人民网——袁隆平: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如果我们今天要统计现今仍在世的最伟大的中国人,那么袁隆平先生一定是其中一个,他研究出的杂交水稻,不仅仅让我们中国的很多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更让整个世界的其他国家学习到了 *** 与技术,拯救了相当一大批饥饿人群。因此,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上个世纪不像现在,物资充裕,生活富足,那时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温饱问题一直是生活之中的重要难题,许是因为看着人们苦于粮食的缺乏,袁隆平先生大学选择的是农业系,此后,他的一生都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虽然是大学毕业生,可是为了响应当时国家的号召,袁隆平毕业后到湖南怀化地区的一所农校任教。虽然被分配在落后的地方教学,可是好在所教的内容还是自己喜爱的农业相关的知识,尽管生活条件苦了点,但是袁隆平也觉得过得充实、自在。

1960年,改变袁隆平生命的事情发生了,在一块学校的试验田里,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这令袁隆平先生一时兴奋不已,于是他立刻利用这株水稻进行试种,没想到当即发现了它的子代具有区别于原先一般水稻的不同性质,他发现了一颗非纯种水稻。于是袁隆平推断,这株水稻应当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经过这次的发现,袁隆平受到启发,开始尝试杂交水稻的研究。次年春天,他将这株植株的种子播种到了试验田内,并且最终的结果证明这株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

1964年,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通过人工授粉,袁隆平培育出了能够结出数百粒之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此后,经过袁隆平不断地试验与研究,越来越高产、高质的水稻被培育出来,他通过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以及雄性不育恢复系等多种方式来培育杂交水稻,最终使得水稻产量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很多人都只知道袁隆平的科研经历,对于他的爱情故事却并不熟悉。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谈谈他的爱情故事。

沈从文曾经写信告诉张兆和:“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更好年纪的人。”周总理也曾向自己的爱人邓颖超告白:“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文人总是善于抒情,可是袁隆平先生,这样一个一心扑在水稻研究的科研人员,虽然不及沈从文、周总理那般会舞弄文字,可是袁隆平的爱情,同样是一段令人向往的爱情。

袁隆平与夫人邓则的婚姻,放在现在都是十分前卫、潮流的。首先,当时的袁隆平是学校的老师,而邓则还是他的学生,可谓是师生恋;其次,两人从相恋到结婚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可谓闪婚。当时一是二人相爱,觉得十分合适,二是身边的朋友们也都觉得这两人实乃天作之合,有意撮合他们,于是,在1964年,就在安江农校里,袁隆平与邓则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袁隆平先生就像我们现在常说的理工直男,他不懂浪漫,常常一颗心全扑在了研究杂交水稻上,但是邓则却不曾有过任何的埋怨。有一次,袁隆平先生到外地出差,托人从北京给邓则带了些礼物回来,其中同样的一条裙子他买了两条,这可不是袁隆平先生买错了,而是因为那是他之一次买裙子,也不知道邓则穿哪一条更合身,于是索性把两条都买了回来。拿着这两条裙子的时候,邓则虽然感觉袁隆平先生浑身透着科研男生的呆板,可是内心却被他的温暖所深深打动。

在袁隆平先生大半辈子的付出下,杂交水稻的产值越来越高,时至今日,袁隆平先生已经快91岁了,工作上的事情他也终于慢慢放了下来,于是他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心爱的妻子相伴,两位老人携手大半辈子还是十分相濡以沫,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爱情。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人一心不能二用,事业和家庭仿佛只能选择一个,可是,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完美的反驳了这些片面的看法,在事业上,袁隆平先生是行业的翘楚,而同时,他也拥有让世人羡慕的爱情。

这两个人都是为全人类造福的人。

但是中国的科学界人士非常轻视他们,说他们是“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院士头衔。

后来袁隆平说:他们不授予我院士资格的理由是杂交水稻口感一般。

袁隆平老人表示:让世界上的人吃饱,才是最重要的,解决口感决不能以牺牲产量为前提,我解决口感,也不是为了当院士。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在舆论压力下,袁隆平老人终于被授予院士头衔。

这件事提醒我们,我们的科学界依行事然非常教条,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科学发展

袁隆平 Yuan Longping (193097 -) 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之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之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更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的故事

少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处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磨难伴随着他的成长

袁隆平足迹江西德安。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做过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南京 *** 侨务科长。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其属马,大家又称它为小马驹。

童年的小马驹有着很多的调皮故事。在家人眼里,这匹小马驹长的不太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手笨脚。要他拿碗,碗被摔坏;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地上;穿的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烧一个窟窿。可是他爱动脑筋,对新奇事物总想体验一下,结果闯了不少的祸。

袁隆平的童年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正践踏中国。他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横尸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旧中国苦难的原因。激发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少年的袁隆平一直学业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喜欢提问。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到:正数相乘得正数,负数相乘也得正数。袁隆平觉得蹊跷。于是他向老师发问:老师,为什么负数乘负数还得正数在50年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和另一为获奖者数学家吴文俊交谈时,袁隆平说:数学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现在我还是弄不清楚。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在那里学习,生活了四年期间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 *** 做操,这无疑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博学中学一直强调的是英语的教育,幸好袁隆平童年时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他国文,母亲启蒙了他英文。使他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袁隆平自己说的:“我现在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书本中少年的袁隆平读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接触了他的理论。“当我从只当我知道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之日时,就非常崇拜他,我崇拜他那超乎寻常的思想 *** 和大胆创新的胆略”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对袁隆平后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袁隆平在学习上成绩优异,在同学中间更是一个活跃分子。他喜欢各种体育活动,学会了跳踢踏舞,这种爱好一直保留到现在。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游泳。袁隆平的游泳技术还是在童年时练就的。

那是1937年,他随父母从汉口逃难到湖南省桃源县。在乘船过沅江时,不慎落入滔滔河水幸亏一位船工及时相救,才捡回性命。7岁的他决心向船工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从那时起就苦练游泳,还不到十岁就斗胆去横渡长江,令同学和老师瞠目结舌。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不服气的他,在参赛那天,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之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在湖北省利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袁隆平很喜欢毛主席的这句诗。无论是在湘辉农校,还是在海南的试验田,还是在研究所里。他都会泅渡沅水、搏击海浪、或者在泳池里一展身手。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学习。高中毕业,他面临着升大学的选择。父亲劝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袁隆平却另有打算。动荡流离的童年,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天性热爱自然的他立志学农报国。倔强的袁隆平最终说服了家人,1949年他顺利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西南农学院的前身)。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这一选择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也因而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

我眼中的袁隆平

■辛业芸

四年前的一天,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他的办公室,我的敬畏感是不言而喻的:袁隆平,这可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呀!谁知只与袁先生交谈了几句,我的情绪便放松了许多,他亲切随和,没有架子,并勉励我好好工作。随着我对他愈是熟悉,我感到其人其事是多么地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从小家境尚可,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一直读书受教育,前后辗转了北京、重庆、武汉、南京。母亲启蒙了他的英语,后上过教会学校,因此会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生长于大城市,偏偏选择了学农、从农。1964年他翻开了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之一页,“文革”中他被险些划为“牛鬼蛇神”,却神奇地由于国家科委一纸公函而免遭批斗……

他是个没有私心的人。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稗”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他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十几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他还把每年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用作所长基金,捐资共计近100万元,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开展项目研究;国际上多家机构和组织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可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名和利是包袱。

他是一个时有灵感顿悟的人。他认为: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具有几乎相等的重要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切勿放过思想火花。他善于创造性思维,把握灵感带来的机遇。他研究杂交水稻源自灵感,1961年,他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虽来年把收集的种子种下后结果令人失望,但他却从中悟出了“天然杂交稻”,并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那么靠人工也能培育出杂交稻,从而选定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他又一次用灵感将杂交水稻的选育领进超高产研究的前沿阵地是1997年,他到江苏考察两系杂交稻,在观察一丘亚种间杂交稻时突然灵机一动,梦寐以求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有了!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以高冠层、矮穗层、高度抗倒为特点的形态模式,并制定了把优良的株叶形与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有机结合的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这一独创性理论对研究工作起到非常大的指导作用,现已取得重大进展,选育的苗头组合1999年在江苏、湖南多点示范,其中有14个百亩片和1个千亩片,平均亩产都超过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的产量指标(一季中稻亩产700公斤)。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8公斤纪录。他预计在1-2年内超级杂交稻就能研究成功,

并逐步投入生产应用,这即将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作出新的贡献。

他是一位乐观开朗、敏捷活跃的人。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不给人刻板学究之感。他风趣幽默,语言生动,今年四月他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他用成语“如虎添翼”形容中国的超级杂交稻,后来外国专家们都兴致勃勃地向他祝酒“tigerwithwings”。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脑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的经历与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所以年轻人爱和他开玩笑,他也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他喜欢音乐,听到好听的歌曲,他便和着唱,高兴起来他还用小提琴拉一曲;他爱看书,喜欢逛书店,更爱买英文

小说,他对天文、地理也兴趣盎然;他还钟爱摩托车,前前后后买了八、九上十部摩托车了,美其名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游泳是他的长项,他在水中速度之快、时间之长,许多年轻人都难以匹敌;有时他下下象棋、打打麻将,以轻松轻松脑筋;他还在单位举行的联欢会表演过踢踏舞……

袁隆平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我心目中可亲可敬。

袁隆平传

http://wwwmy285com/zj/zgxd/ylpz/indexhtm

袁隆平事迹如下: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

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

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

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