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否具有留学背景?

问答05

袁隆平是否具有留学背景?,第1张

袁隆平是否具有留学背景?
导读:没有留学经历。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1931年至1936年,袁隆平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袁隆

没有留学经历。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年至1936年,袁隆平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袁隆平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袁隆平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袁隆平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袁隆平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袁隆平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袁隆平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袁隆平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之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袁隆平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49年8月至1953年8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袁隆平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评选院士需要什么条件如下:

院士评选标准主要关注候选人的学术成就、科研能力、领导力以及个人品质。

1、学术成就

候选人需要在其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包括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拥有专利、主持或参与重要科研项目等。这些成果应得到同行的认可,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2、科研能力

候选人应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包括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应通过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学术合作得到充分证明。

3、领导力

候选人应具备优秀的领导力,包括团队组织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以及资源协调能力等。候选人应能够带领团队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团队取得重要成果。

4、个人品质

候选人应具备高尚的个人品质,包括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等。这些品质应体现在候选人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并得到同行的认可。

院士制度的起源发展、学术道德诚信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院士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院士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院士评选标准的演变和现状。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旨在表彰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学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院士制度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发展,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术道德和诚信

在院士评选过程中,候选人的学术道德和诚信也是重要的考核因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理解院士评选标准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学术道德和诚信要求候选人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不弄虚作假,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于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理解院士评选标准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候选人应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更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Academician)源于Academy,Academy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Academy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916年的时间内,受到Academy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更高荣誉称号。

中科院院士 ***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2] 。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大概三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之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 *** 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这次选举中,除了中央研究机构以外,获选人数最多的四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233人,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学家进入新中国之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1955年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包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部30人、化学部22人、生物学部60人、地学部24人、技术科学部36人,以及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

1957年增选了自然科学学部委员18人。

1980年,恢复学部委员增选,并取消了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截至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1100余人,健在6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00多名,其中有一些人身兼两院院士资格。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更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根据院士章程,为维护老年院士的身体健康,在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资深院士享有资深院士津贴,但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资深院士津贴标准每人每年为10000元人民币,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